今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原料奶价格虽然偏高,但还占不到成品牛奶价格的一半,加工流通环节的成本还要更高。过多、过频的检测是中间环节成本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企业表示,检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由过去的1%左右提升至近10%。2012年我国乳企的检测费已是乳业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据新华社12月17日电)
一边是难以服众的质量水平,一边是不断上涨的价格,这样的反差便是国内牛奶的真实状况。面对奶价的迅速飙升,相关奶企将责任归咎于“检测过多”,其传递的意思则值得玩味。如此论调似曾相识,2012年,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则表示,“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由此观之,检测成本过高导致牛奶价高,并非一句推脱责任的妄言。
成本已是发达国家10倍左右的检测,质量却未必能达到相匹配的水平,安全事件依然不时出现,检测的效率值得怀疑。
如果检测有效,可能一次就能发挥把关作用,如果检测无效,可能十次重复检测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抽死人”的检测里面,除了表明对质量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检测手段的过度依赖之外,还透露出多重信息。一方面表明,检测频次太高,增加了过多检测项目,可能导致重复检测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表明,检测收取的费用可能过高,甚至不排除“检测为利”的因素。
检测作为一种质量约束手段和把关程序早已存在,然而众多的质量安全隐患,并不是通过检测都能发现的。诸如“三聚氰胺”这等重大公共事件,最后也是在大面积的危害之后才浮出水面。有世界上成本最高、频次最多的检测,却未有“世上最优”的质量保障,说明检测的效用出现了问题,其检测的流程、程序、控制等等实质性问题,就值得重新审视。
虽然牛奶的质量安全是第一位的,但也不能无视其成本因素。若是在等质等量的情况下,却让消费者为低效的检测承担高额的成本,这是除质量之外的另一种伤害。如何降低检测成本,实现高效的监管,也同样属于乳业提质的应有之义。否则,在质量上有所提升的国内奶业,在成本上若是没有比较优势,那么对其生存与发展同样是一种阻碍。
牛奶价高怪“检测”并非完全是矫情,其间表达着某些真实的诉求,如何看待与处理,需要大众的理解,更需要监管层面的面对与应对。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