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提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这给沿边地区的口岸城镇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沿边口岸城镇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探索。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沿边地区积极推进口岸城镇与口岸协调发展,发挥口岸外向型禀赋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促进产业升级,培植新兴产业,促进要素集聚,带动了口岸城镇发展战略转型,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在口岸型城镇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连浩特是1992年国务院划定的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以“先有口岸,后建城市”为特点,是依托口岸而建设的口岸城镇,是我国7个同时拥有铁路、公路两种运输方式的口岸城镇之一。近年来,二连浩特积极发挥口岸、产业和要素联动与互动功能,以口岸为依托,以产业为牵引,以要素为推动,以产业与要素的联动能力提升为主要效能,推动了二连浩特口岸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首先,二连浩特口岸城镇以产业及其产业拓展作为发展的巨大牵引。在二连浩特口岸城镇化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规模以上工业是二连浩特口岸城镇发展新的产业扩展方向。近年来,二连浩特依托口岸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住宿、加工制造等多种行业。2000年,其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亿元,2012年则为68.3亿元,增长了23倍。其中,第三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12年第三产业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16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00年仅为789万元,但到2012年已增长至16亿元,增长了208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能力扩展,实现了二连浩特口岸城镇经济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二连浩特口岸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企业园区建设、城镇居民住宅及服务设施建设等,为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其次,二连浩特口岸城镇以要素牵动为发展的推动力。近年来,资金投入是二连浩特口岸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主要推力。2000年,二连浩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08亿元,至2012年已增加至39亿元,增长了35倍。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城镇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镇化战略转型过程中,只有保持经济增长,才能增强对就业的拉动。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农村劳动力移入城镇并扎根城镇的前提条件。近年来,二连浩特不断加强口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就业容量;放宽农民工进城政策,健全劳动制度,保证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就业待遇;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法律援助,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保护他们的利益。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加入,使得二连浩特口岸城镇劳动力存量水平和劳动力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保障了其口岸城镇发展的要素供给。2012年二连浩特在岗职工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农村劳动力为新型口岸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要素供给保障。
第三,二连浩特口岸城镇以充分发挥口岸核心禀赋为发展的原动力。二连浩特近十几年一直以口岸为依托,通道过货性和边境对外贸易是其口岸的主要功能和职能,也是二连浩特口岸城镇发展的最初产业基础和最核心产业内容。近年来,二连浩特口岸货运量基本处于较稳定的增长态势,且围绕着口岸资源禀赋,基本形成了边境对外贸易及其相关行业的集聚,产生了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经济增长极由此呈现。
第四,二连浩特口岸城镇以各类政策集合为发展的支撑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二连浩特口岸城镇的发展一直受益于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沿边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及兴边富民政策。在政策体系作用下,二连浩特以口岸经济为主体和主导,使口岸城镇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是沿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快的口岸城镇之一。
当然,在二连浩特口岸城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口岸资源禀赋、产业和要素发展的联动能力不足、效率较低问题;口岸城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差异性问题等。今后,二连浩特口岸城镇应当践行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科学定位口岸城镇功能和路径依赖,把握其核心禀赋及特质,提升口岸、产业、要素等口岸城镇发展动力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互动效能,保障口岸城镇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逐步落实,新的城镇群将不断涌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在重点培育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具有全国意义的成熟城镇群外,应积极扶持推动丹东、二连浩特、满洲里、东兴等边境口岸国际城镇群发展,使其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增长极,既有利于在促进国际交流、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出更独特的作用,又有利于我国多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格局,加速对外开放进程。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