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语文岂能成为“选修”

2013年11月12日 07:24   来源:红网   周仕华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该校一名研究生在网上发表名为《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有大学生因此在网上感慨,“汉语都成选修了,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扬子晚报记者昨日调查发现,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南京不少名校早在几年前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课。(11月10日《扬子晚报》)

  许多理工院校,尤其是名校都将语文作为选修课,使得学生的汉语水平仅仅停留在高中水平。对于这些理科院校的大学生们,真的就够用吗?有专家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在本土难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精神的缺失。理科生要想成为顶尖人才,学习本国语言,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一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学好理工科课程的必要基础。试想,一个汉语糟糕的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会有多强?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而一味地去学习专业,往往会得不偿失。

  二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是“德性”“价值观”“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三是科理生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如果撰写成论文,往往会言不及义,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有教授表示,很多学生的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一整段下来一逗到底,更不说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如此这般,即使有好的科研成果,推广、普及、运用都会是很大的问题。

  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本身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人文素养对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许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你想要创新,首先得保证你自身独立、完整。“要成学,先成人。”人文素养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更像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境界”。自古希腊起,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大都兼着哲学家的“名头”,他们大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也因此可以追求纯粹的科学,可以发展出现在科学界无法企及的“自由科学”。试想在选择如此之多、人际关系如此繁杂的当今世界,若没有一点内在的定力,或者没有一点除了科研之外可以倾心的余地,是做不到最奇妙的科学的。人文素养不是一种可以量化、可以换算成某种能力的东西,但是它体现在生活的各种方面,它甚至定夺了人生的方向,绝不容小视。

  由此可见,理科院校开设语文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对培养分析、理解问题以及语文表达能力,不可缺少,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只不过,现在许多院校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还要加强研究,使之更具实际操作性,让学生真正能够受益,而不能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