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牵头下,六家知名本土乳制品企业集体推出了自己的国产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新品,售价不菲。本土乳制品企业集体走高端路线,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洋奶粉”对本土乳制品市场份额的不断侵蚀。
自2008年三氯氰胺事件后,由于消费者信心大幅度下降,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江山日削”。在2012年,我国婴幼儿奶粉总销售额为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如果计算上其它“洋奶粉”品牌,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所剩几何不言而喻。
尽管“洋奶粉”的售价远远高于国产品牌,但依然挡不住消费者购买进口奶粉的热情。即便发改委对多家外国乳制品企业的垄断行为做出处罚,但依旧抵不住外国乳制品企业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的态势。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我国进口奶粉规模正在逐年扩大,仅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4.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8%,进口奶粉的八成以上奶源来自万里之外的新西兰。新西兰奶牛正在“哺育”着一代国人,这足以让所有中国奶企和相关监管单位惭愧。
洋奶粉之所以占据如此多的市场份额,绝不是因为其“价高”、“高端”、“洋气”,而正在成为新爸爸新妈妈的“80后”们,也绝不是“什么贵就买什么”的“冤大头”。如果本土乳制品企业能够让消费者相信,他们生产出来的每一罐奶粉,都能在给孩子提供足够营养的同时,也能确保安全无虞,那么谁愿意花费不少薪水,仅仅是为了买几罐奶粉呢?
而外国乳企业也恰恰是利用国内消费者对本土乳制品企业的信心不足,在国内市场“开疆拓土”。部分“洋奶粉”在国内的售价不仅高于三氯氰胺事件之前,也高于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这不能仅仅怪海外奶企有价格垄断之嫌,更应归咎于本土乳企的不争气,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不严和执法不力,还有,我国奶粉的相关行业标准依旧落后于国际水平。
换言之,让国产奶粉企业集体走到今日境地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奶企和主管部门自身。如今,不去考虑如何从质量上和国际接轨,仅仅想着让价格先和国际接轨,甚至国际领先,这样的情形消费者会买账么?如果说高价格可以弥补成本,让高端国产奶粉能够质量上乘,那是否又意味着奶企可以推诿中低端国产奶粉的质量问题,荷包不济的部分消费群体只能自认倒霉呢?
高端路线不是国产奶粉的“救世良方”,如果不能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奶粉质量的信心,所有的市场营销手段都只是“空中楼阁”,而重塑消费者信心,靠的不是广告,不是所谓的高端路线,不是主管部门的力挺,而是要在提高行业自律的同时,对包括奶源收集在内的诸多生产、加工、自检和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制定更趋严格和细致的行业标准,并监督相关企业严格执行。
国产奶粉,想说对你有信心并不容易,因为,你总得给“80后”的爸爸妈妈,和“10后”的“祖国花朵”们一个信任你的理由。这个理由,不是价格高低,不是公关手段优劣,而是实打实的高品质。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