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公众对国产奶的信心离不开监管

2013年09月30日 07:08   来源:红网   张松超

  昨天,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牵头,伊利、蒙牛雅士利、完达山、飞鹤、明一、高原之宝6家乳制品企业分别发布了各自婴幼儿配方乳粉新品,并签署质量安全承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行业协会“搭台”,增强国产乳业竞争力的意图明显。(9月29日《京华时报》)

  此次国内6家知名乳制品企业发布新品,并在此基础上签署安全承诺,可谓是“为自己代言”,期冀能够以此重构公众对国产奶粉的信心,然而反观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其并没有在实质上挽回国产奶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67%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仍旧是信任进口奶粉,对此,部分人或许会指责国人对乳制品消费的不理性,认为其是盲目偏信进口奶,殊不知公众的这种消费行为背后也蕴含着多少的无奈!

  众所周知,自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之后,国民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可谓是降至了历史的最低点,纵然进口奶粉存在的质量问题也被接连不断地曝出,却仍旧没能改变公众对进口奶粉这种“趋之若鹜”的消费心理。单是恒天然奶粉的质量问题就不止一次被曝出,今年8月份,恒天然集团主动公布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在这种情况下,反观公众舆论却发现,其声讨对象并非是恒天然集团,反而是国家检疫机构。其实说白了,恒天然集团虽再次出现丑闻,其形式却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监督,而非政府部门的监管,而公众则正是在赞赏恒天然集团主动公布丑闻行为的基础上呼唤政府部门要有所作为,加强市场监管。

  在这种语境下,主动“为自己代言”的行为对公众对国产奶粉信心的重构可谓是缘木求鱼,如果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国产奶企靠的不仅仅是广告宣传,亦或是品牌推广,深层次上仍旧是靠的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产品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不可否认,国内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存在着多头监管、交叉监管等诸多乱象,但是这并不能作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挡箭牌。因为政府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管是企业自身的察觉还是市场漏洞的存在,其都难辞其咎。进一步来讲,规范市场行为靠的是监管,而监管更需要靠法制来规范,对于那些对公共利益危害极大的行为,相关部门必须要及时发现,严格使惩罚性赔偿制度落地。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消费者遇到不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的食品,除了向生产者、销售者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所以,规范市场行为不仅是有法可依的,更是有着具体的惩罚标准。有关部门如若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必然使得企业违法成本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着实质性的作用,而这也是让监管政策落地的题中之义。然而归根结底来看,乳制品行业的规范仍旧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管。

  其实,不管是像恒天然“毒奶粉”事件的企业内部监管,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市场监管,其都凸显出了监管对于公众重构国产奶信心的重要性,也只有各方切实负起责任,将监管落地,才能使得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最终实现国产乳业对洋奶粉的“逆袭”。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