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缺乏创新性的是法治环境“亚健康”

2013年09月13日 11:09   来源:中国网   朱永华

  2006年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中国已经在短期内弥补了技术方面的很大差距,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但创新力还是零,没有什么新的。“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他说,“当然,每个国家都需要公务员,但政府机构不是给年轻人的,这是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是大材小用,也浪费了社会花在他们身上的教育成本”(据9月12日《新京报》)。

  尽管是获得诺奖的世界顶级经济学家,在精通和了解中国经济的同时,未必了解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其所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观念,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学的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思维观念,也就是说,只有自己的才能被“政府”发现和使用,才真正算得上“功成名就”,被社会和人们广泛认可,用于其他任何途径,都只能是“江湖奇才”,正是这种历史所形成的观念影响,即使现如今,在很多人的思维中,官的级别高低依然是衡量其才能大小的尺码,很多年轻人热衷当公务员,除了被公务员体制所诱惑之外,用权力来表现自己的才能无疑是最有效和最能充分体现的方式,这是其他任何途径所不能相比的。

  实际上,笔者也不大赞同年轻人当公务员就是“严重浪费”一说,更不认为是“大材小用”,反倒认为是我们现实法治环境和机制制度的欠缺完善与科学,阻碍了年轻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使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结果,还不仅表现在企业创新意识差,即使在政府机构中,年轻人能够全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机遇也十分有限,其实,工作在各类企业中的年轻人不仅远远多于政府机关,更不乏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表面上看,企业缺乏创新意识是人才问题,实际上企业的创新及各类经营管理问题,都受到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甚至干预,企业不缺创新意识,而是缺少创新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制度环境,企业对某种产品进行创新,需要履行政府一系列盖章批复。

  如果仅是按规定正常履行程序倒也并不太复杂,可怕的是程序之外各种利益的“要挟”,一个新产品由研制到开发至批量生产,在厂房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投入,甚至低于到政府部门办各类“手续”的花费,昂贵的灰色创新成本让很多企业不得不打消创新念头,不如钻制度空子来的实惠,一些药品企业新包装装“旧药”,并以新产品面孔加价示人的行为,其实正是钻了制度的空子,另外,有些企业创新也是“见人下菜”,日前审理的张曙光一案,张曙光不仅向企业大肆索贿,对某企业一创新产品的“回扣”竟然达到了近100%,尽管这是极端个案,足可见企业创新所面临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年轻人再有创新意识,对于企业老板而言也只能是“瞎折腾”的赔本买卖。

  同样,年轻人跻身公务员队伍中,也是受到权力等各方面制约,某些组织和管理才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公务员体制的特殊性,又不允许年轻公务员有任何“越轨”行为,更犯不起任何“原则错误”,无形的压力也迫使年轻公务员不得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循规蹈矩,先学会“权术”再尝试创新,弄不好还可能“鸡飞蛋打”,应当说,是现有的法治环境“亚健康”才导致年轻人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政府部门都不敢轻易“创新”,在企业创新可能会让老板要么赔本,要么游走在法律边缘,赚大钱的同时也可能随时掉进法律的“陷进”。在政府部门创新更需要强大的权力资源,最明智的选择无外乎领导要怎么就怎么,把自己当成领导的“显示器”。

  实际上,年轻人无论在政府机构还是工商企业,都不能言之为“严重浪费”,在传统官本位思想观念负重枷锁中一路走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而今天的法治也已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可比,尽管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最需要做的依然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完善,让年轻人从事的任何职业均处在法治的阳光雨露之下,不仅在企业可以施展创新的才能,跻身公务员更不会造成“严重浪费”。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