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考上同一大学,“男版孟母”陪读陪到底?

2013年09月05日 07:10   来源:羊城晚报   专题整理 小强

图片源自 武汉晚报

  女儿读书到哪里,父亲苏以彬就将自己的小餐馆开到哪里。女儿高中厌学,父亲干脆关掉餐馆,和孩子一起回家复习高考,妻子因此跟他离婚。今年,父女俩一起参加高考,同时被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同一个专业录取。有媒体称苏以彬为“男版孟母”。 (9月3日《武汉晚报》)

  赞叹 他竖立一根爱子标杆

  看点 不在“陪”而在“读”质疑 是陪读还是赌博?反思 这爱,热烈还是糊涂

  陈任: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到孩子上初中,再到孩子参加高考,这位父亲一直守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在哪上学,就把餐馆搬到哪,甚至“丢下”餐馆,陪孩子一起学习参加高考。这位父亲当之无愧地荣获“男版孟母”的称号。

  和一些对小孩教育漠不关心,乃至吃喝嫖赌虐待孩子的父亲相比,苏以彬可谓是“中国好父亲”,称得上标杆和楷模。

  看点 不在“陪”而在“读”

  张玉胜:与众多陪读者相比,其看点不在“陪”而在“读”。苏以彬和女儿一起复习、一起高考、一同被同一学院的同一专业录取,让“陪读”有了别样的圆满结局。

  无论是从家长辅导孩子功课需要“一桶水”的储备出发,还是从丰富人生、提升素质、弥合代沟、言传身教等角度考量,家长的充电增智都不可或缺。把陪读当“陪练”,让终身学习成为生活方式,这是“男版孟母”的真正看点与有益启示。

  质疑 是陪读还是赌博?

  林日新:“男版孟母”苏以彬与其说是在陪读,不如说是在赌博,虽然如今他看起来似乎“赢了”——女儿考上地大江城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一个默默无闻的三本学院。不过,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儿竟然比一个四十多岁陪读的父亲还少二十六分,这能算得上是家教的成功么?

  反思 这爱,热烈还是糊涂

  郭元鹏:一个小学,孩子就换了三所学校;为了陪孩子上学,和妻子离了婚。一个家庭走到这一步,该反思的不正是男版孟母吗?不断变换学校,孩子学习的延续性如何保障?

  父亲这般关注孩子,会让她失去独立的能力,总是在父亲羽翼之下躲避风雨的女孩如何面对将来的社会?为了自己,父亲可谓“付出了我所有”,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多么大的阴影。当女孩因为没有完成父亲的某种期望的时候,她如何用一颗坦然的心面对父亲深情的目光?

  等孩子出嫁了,父亲是不是也要把餐馆再次“迁徙”呢?其实热烈之爱已经因为过度而成了糊涂的爱!

  李方向:凡事都有一个度,他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反而忽视了妻子的感情需要致使家庭破裂妻子和他离婚,他带给孩子爱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另一种伤害:一个破碎的家。

  点评

  贵在传递“读书有用论”

  郭杨阳:为了陪伴、监督女儿学习,父亲苏以彬不断搬迁自己的小餐馆,这正是现代社会市场背景下的“孟母”。考虑到市场背景中小餐馆搬迁的不易,“读书无用论”阶段性地喧嚣,“男版孟母”一片重教向学深情难能可贵。

  事实上,读书的意义从来都不止于升官发财和锦衣玉食,像“男版孟母”这样对大学,或者说对知识的追求令人动容。许多处于困顿境界中的人,都会选择认命。他能克制自己的颓唐和挫败感,为女儿的学习饱受颠沛,在保障女儿学习环境的同时,还积极进取,重拾几十年前的大学梦,足见其对大学、对知识的一片深情。

  高等教育的社会上升渠道功用,虽然在近几年饱受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社会底层人群,这个渠道依然有其现实效用。抱持“读书无用论”的,更多的也恰恰是这些身处社会底层,对物质更加渴求的人群。“男版孟母”树立了一个富于远见、重视知识的榜样。

  点评

  如此惨胜不要也罢

  木须虫:他放弃自己的事业,甚至放弃家庭的正常生活,连餐馆都不开了,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妻子也离他们而去,一个并不幸福的家,托起女儿轻装上阵升学的梦想,只能很苍白。某种意义上说,他既不是好父亲,也不是好老公,人做到这个份上,无论最终考多少分,教育都是没有含金量的;与孩子一起学习、高考,不仅不符合社会分工,而且是盲目自大的表现,孩子厌学是兴趣问题,孩子成绩差可能是基础与学习方法的问题,做父亲的具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对于个案的父亲来说,本无意效仿“孟母三迁”,但就结果与方法而言,套用起来未必不是邯郸学步。尽管高考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值得家长和孩子们重视,但是为了高考牺牲掉所有的东西,不仅偏激功利,而且自私。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