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权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布报告称,虽然教育部已出新规,但高校性别限制现象仍广泛存在。据统计,全国112所211工程学校,接近七成在今年高校招生中存在性别歧视,其中34所学校直接违反现有规定,设置男女生录取比例。而在985工程高校中也有31所存在性别限制。该组织呼吁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承担纠正招生歧视的责任,重新探讨既有的招生性别政策。(8月18日《南方都市报》)
高考“阴盛阳衰”、女生包揽文理状元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以福建省为例,从2002年至2012年的11年间,该省25名高考状元中,女生19人,男生仅6人。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女生都占据明显优势。这导致的结果是,在许多名校,女生人数往往远多于男生。正因如此,相比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高校招生中存在的男女不公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一些人甚至还打着“性别平衡”、“保障就业”等旗号。殊不知,这些借口都存在着明显的倒果为因的逻辑谬误。
其实,高考之所以会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根源在于现行的高考模式更有利于女生的发挥。一方面,相比男生,大部分女孩在语言方面更具天赋,而考试中起码有2个语言学科,这恰恰是她们的强项;另一方面,近些年,数学和理综的难度普遍不大,大部分男生的优势很难凸显。另外,相比于女生的细心、认真和坐得住,男生普遍还存在粗心等缺点,容易在基础题目上失分,这就进一步拉开了男女间的考分差距。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其在高校招生线上搞“双重标准”,男女区别对待,不如改革现行的教育及考试方式。毕竟,男女学生虽说有差异,却不存在优劣之分。相比于女生的勤奋、耐心、长于记忆,男孩的优势在于个人创造力和探索性,视野也相对更宽。如果后者也能在高考中得以体现,男生何须“特殊照顾”?不去反思应试体制的弊端而妄图以“男女分招”来达到所谓“性别平衡”,无疑是南辕北,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至于所谓“就业问题。应该说,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专业对口难度日高,教育与特定专业之间已不存在必然的就业挂钩。更何况,诚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如果只是为了顺应就业市场,而把本已令人诟病的就业歧视延伸到教育领域,这实际上是在以就业困难为由来限制学生的教育机会。
所以说,别给名校高招“性别歧视”找借口。因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的天然权利,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的重要前提。无论是文科专业设置男女录取比例,还是理工类学校那样“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录取女生”,都不是正确合理的招生方式,都不利于教育公平地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