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针对此情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内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6月15日《京华时报》)
近日,“教育部为师德划红线”成为了网友热议的话题,各种或赞同或反对的声音不一而足,教师这一职业再次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为师德划红线是提供了一种教师自我衡量和社会进行评判的标准,但是这条线该怎么划定?红线是否就代表着底线?如果不是,那以高压镇守红线是否就能守住师德的底线?政策规定下考核得出的师德评分是否就是真实可信的?受到师德红线“禁锢”的教师是否也是受害人群?当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条师德红线,就会发现更多实质性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有几点看法。
其一、“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红线”是否真能成为缓解师德问题的“解药”?从教育部的角度来制定师德规范总让人觉得不靠谱,权利作用下发酵出的一纸道德规范只怕非但不具有广泛约束力,而且还难以落到实处。
其二、师德红线是否成为了禁锢教师的“镣铐”?师德考核评价规定“教师如有违反教育规定增加课业负担等行为,将依照文件规定受到处罚。”如今在应试教育的竞争压力之下,要想课业从简,全面减负,恐怕连学生和家长都不会同意,因此要把握好课业负担这个“度”对老师而言就成了一种苛求。此外,“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这种一票否决制何尝不是一种不公,评判过程是否会沦为利益交换、报复陷害的温床更是未可知。
其三、教师要如何在师德红线下守住自身的权益底线?一直以来,教师的权益是不受社会普遍重视的。教师的工资被地方政府违法克扣时,教师不能要求同工同酬时,教师群体性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教育部却从来不听听他们的声音。教师加班不给钱,寒暑假还要免费上工,必须自己掏钱买教具,捐款还得冲在第一线,工资远低于公务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还明令禁止有偿家教,不给教师任何赚外快的机会。高压的师德政策简直是雪上加霜,对教师的生存底线、权益底线和人格底线提出了挑战。
其四、提升职业道德是社会性大课题,教师行业缘何成为政策“试水”的“实验品”?都说教师岗位是个铁饭碗,但社会上比之高薪高权却腐败不断的“铁饭碗”岂不是很多?提升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去探索的大课题,教师这个阻力最小,而且不会牵扯到直接利益群体的非编制内行业却首当其冲,成为了政策“试水”的实验品,不是件值得唏嘘的事情吗?
其五、如何才能真正解救师德?笔者认为比起考核,更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机会,而非一味打压。此外,从政策上来讲,最关键的还是要实行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教育者的待遇,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真正落到实处,保护好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而非让形式主义政策在台面上大行其道。
都说教育者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因为少数师德败类的存在,这个群体如今却饱受社会的挑剔和指责,教师们已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个社会对教育者的苛求正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状态。可能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会使这些教育工作者身心俱疲甚至焦躁易怒,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抱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他们只是需要一定的提醒、疏导和善意的谅解,而不是丧失对这个神圣的群体最基本的尊重。教育部所划定的师德划红线显然无法成为解救师德的“解药”,只会将又一座政策与舆论的大山压在教师的身上,这道禁锢他们的“镣铐”才是值得我们诟病的对象。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