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高压线还需多端口接通“电源”

2015年12月09日 08:10   来源:红网   张闲语

  收受礼金、有偿补课……近年来,教师失德行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出台师德规范、表彰师德标兵等一系列措施后,师德之痛仍然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热点难点,如何根治仍待贯彻有力的改革措施。教育部明年将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对个别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老师能够清除出去。(12月8日《北京晨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传授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教师自身失去了基本的师德师风,如何去教书育人?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红线,这是破题时下诸多教育乱象的根本。但划定红线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关键还要对端口接通“电源”。

  客观评定师德才能发挥红线作用。虽然在师德方面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都出台了诸多的制度规定,有自律的软约束,也有他律的硬指标,但一到关键的打分环节,一到较真碰硬的节骨眼上,就变成了形式与摆设。公开师德标准,注重学生和家长及社会评价,让大家来评判,这就会让师德更加公开透明,更加客观公正。“开门”评师德,才能让师德接地气。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指挥棒。这种语境下,谁还敢收受礼品礼金?谁还敢公然补课?谁还敢训斥、指责、刁难幼儿家长?

  严实执行师德才能提纯教师队伍。无论是家长的评价,还是学校的打分,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让师德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无论是谁,不管曾经做出了啥成绩,只要在师德上亮出了红灯,只要违反师德底线,就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该教育的必须要教育,该警示必须提醒和敲打,该剔除的一定要剔除,不能心慈手软。客观而言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确实不错,但如果在注册时“注水”,注册制度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各地要利用注册制度让教师队伍这“一池水”活起来,纯起来,这才是中国教育之幸,中国社会之幸。

  倡导师德之风才能凝聚共识。师德不是规定出来的,而是潜移默化浸润出来的,是从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凝聚而成的。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各大学校,或是社会舆论,都应该树立一种尊师重教之风,尤其是对于师德高尚者要极力尊崇,让师德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时在高校教育中要更加注重道德品质,把好教师队伍培育关和入口关,让更多的德才兼备者进入教育系统。如果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起了一种风清气正的师德标杆,自然就会如影随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