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最新发布了《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该目录显示: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命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在新校名中,成为被追捧的热词。(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校名除了具有个性特色之外,还传承着学校沉淀下来的文化品质,它是本校师生的精神粘合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高校一方面高调地宣称办学历史悠久,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寻找一个时尚的名字来吸引眼球,人为地割裂与历史的联系,就不断在“追新名”和“寻旧史”中间矛盾地折腾。校名其实是一种无形的信用资产,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一所高校的校名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校改掉了原有校名的同时,随之消失的就是高校原有积累的品牌效应,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更是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其实高校更名已不是什么新闻,一些高校对于提高办学质量的兴趣不大,反而热衷于更改校名、故弄玄虚来提高学校声誉的偏门做法,这折射出高校对办学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办学理念的浮躁。
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高校更名已然成为一种吸引生源的竞争手段,追求时尚、现代的校名更是一些高校的不懈追求。高校热衷更名的背后,不外乎就是便于学校招生宣传和提升学校知名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工、煤矿等“冷门”学校很难得到考生的青睐,而科技、财经、经济等时尚的名称则备受青睐。于是高校就不惜改名与社会接轨,然而,即使是高校通过时尚的名字扩大了生源,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却并无提高,学生也没受到更好的教育,这对学生来说明显就不公平。高校不能闭门造车地办学,但也不能随着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高校应该有所执着和追求,这种仅靠通过更改校名来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做法只会给人以浮躁的评价,那也是相当于以“自宫”的方式抛弃传统文化内涵而片面追求速成。因此,高校更名,请慎重。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