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经济总量 降低能耗排放

2013年05月22日 09:50   来源:人民日报   万 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年来,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荆门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坚持从区域、产业、企业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实践,积极破解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要增加、能耗排放要下降的两难困局。

  坚持“动”“静”结合,着力变废为宝。所谓“动”,即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所谓“静”,即静脉产业,是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荆门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培育了石化、磷化、建材等支柱产业,但这些动脉产业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余热等“垃圾”,也曾给我们带来发展的烦恼。实践证明,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我们运用逆向设计理念,把传统正向生产的“自然矿山产品—消费—废弃物”模式逆转为“消费—废弃物—城市矿山—产品”,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全市电厂的粉煤灰、磷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余热年发电近5亿千瓦时。同时,着力从消费废弃物中找矿产、找石油、找森林,每年处理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和各种含镍、钴、锌等金属危险废弃物50余万吨。

  坚持接“二”连“三”,推动产业融合。荆门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湖北省实施“中国农谷”省级战略的核心区域。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我们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和二、三产业紧密连接,使农业资源转化成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品位富矿。一是立体发展生态种养业。初步建立了“种植—养殖—沼气—肥料—种植”的立体生态产业链,探索出以生态庭院、循环养殖、秸秆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发展新途径。二是纵深延伸加工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千亿产业,其中大宗农作物稻谷向下游开发米汁、饴糖、米乳等系列产品,稻壳用于生物发电,米糠开发生产米糠蛋奶,使稻谷附加值提高20多倍。三是横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开发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形成了生态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农家乐休闲联动发展的循环产业链。

  坚持承“上”启“下”,促进链条延伸。针对产业结构不够优、产业链条不够长、产品附加值不够高等实际,荆门市以补齐链条、补长短板为目标,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布点项目。一是围绕产业链引项目。坚持“围绕主导产业转、盯着精品名牌干、把好能耗环保关”,在更高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二是围绕综合利用建项目。每年拿出40%以上的市级科技经费用于支持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关键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围绕产业集聚上项目。重点建设循环产业园,一大批能拉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间配套耦合的循环经济项目落户园区。

  坚持扶“优”限“劣”,保障转型发展。按照“实践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污染者受罚”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全市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企业数量已占规模以上企业80%以上。一是财力支持。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等专项资金向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倾斜。二是税收调节。每年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落实各项减免税资金1.5亿元。三是产业引导。将磷矿资源开采和磷化加工企业由218家整合为18家,使磷矿资源的开采年限延长了80年。近两年累计关停并转小火电、小水泥、小钢铁、小碎石等小企业88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荆门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