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实名举报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党组成员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刘铁男在位时,重大事项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即使在批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文件,也要经他审批。
刘铁男落马后,有分析认为,他被实名举报是导火索,而与审批项目有关的寻租行为,才是纪检部门调查的主要内容。对于能源项目审批,被举报前后刘铁男的态度完全是两重天:被举报前,刘铁男对项目审批管控甚紧,“项目单位不做工作不画圈”;被举报后,刘铁男对能源项目审批的步伐和节奏明显加快,卸任能源局局长前3个月,新审批的能源项目在50个以上。
只是,不管是紧是松,其实都说明,刘铁男始终轻松掌控着能源审批的话语与节奏,审批是快是慢全看自身所需。如果说,在被举报前,刘铁男严卡审批或只为等待项目单位“做工作”,为权力转化成利益寻求输送渠道;那么在被举报后,刘铁男加快审批步伐,或也只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未来的期权腐败。
也许,正因为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国家职能部门是“一把手说了算”,才让被举报前后的刘铁男始终能把控审批实权,把权力轻松转化成利益。作为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分管经济运行产业协调、财政金融,直接负责能源项目审批,坐享一把手大权;被贴上“大总管”“第一大部”标签的国家发改委,更是坐拥天量的审批权。当两个条件叠加在一起,“重大事项决策一人说了算”的刘铁男动用手中资源弄权,把审批权变成寻租权,把手中的签字笔变成权钱交换的笔,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审批的标准模糊,又缺乏集体论证、公开审核的机制,一把手就可能成为“一霸手”。据报道,在电网规划问题上,能源局曾按国务院要求成立电网专家组,但专家组成立后,却并没有开展工作。刘铁男表面上表示尊重各方面专家意见,但在批项目时仍然我行我素。
这说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要想让包括“一把手”在内的官员“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当务之急就是把权力装进制度笼子,把权力运行放进约束的框架。这方面,国务院机构转变职能,要求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或指出了改变的路径。在另一方面,让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也能有效减轻“一把手说了算”的权力垄断,从而减少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机会。
试想,如果在刘铁男的审批道路上,专家组的集体论证能发挥作用,任何审批也需要有公开、透明的审核,能源项目审批还会沦为“一把手说了算”吗?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