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跳楼如何走出罗生门

2013年05月03日 08:07   来源:中国网   余燕明

  4月24日及4月27日,郑州富士康一新应聘24岁男工及一入职半年23岁女工在公寓楼相继跳楼身亡。郑州富士康工会管理人员及政府管理部门证实“二连跳”,死因及善后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5月1日《新京报》)

  两位年轻的新入职员工,选择在劳动节前跳楼,确实有着莫大的反讽意义。近两年,富士康的名气越来越大,曝光率也越来越高。除了为顶尖的高科技企业,如苹果代工以外,更为公众熟知的是多起跳楼事件。然而,每起富士康跳楼事件,无一例外,终成“罗生门”。

  在多起跳楼事件后,无论警方还是富士康,给出的调查和解释五花八门,但毋庸讳言,如果说偶尔一起的跳楼事件或另有他因,那发生在同一家工厂、选择相同的轻生方式的系列跳楼事件,则或多或少蕴含着必然性。

  诚然,工人选择跳楼来结束生命的背后,兴许存在诸多的可能性,尤其是触发因素,比如员工之间的争吵、冲突。但综合多起富士康跳楼事件,这些偶然的触发因素并不足以刺激员工轻生结束生命,反倒成为官方自我辩护的挡箭牌。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巴特尔指出,任何轻生行为都不可能是突然爆发的矛盾所致,而更多情形下是矛盾和情绪郁积的结果。就像富士康跳楼事件,如果没有长期压力环境的逼迫,很难想象这么多的富士康员工竟然有勇气从工厂大楼飞身跳下。所以,所谓的轻生员工曾在跳楼之前与他人发生摩擦、冲突,仅仅是员工跳楼的触发点而已。

  前不久,媒体披露富士康代工的数百万台苹果手机再次因不合格遭退货,返工成本超过十亿多元,暴露出富士康的管理问题,其中包括不良率过高、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疏漏。既然管理的疏漏促成产品的高返工率,那么,跳楼事件、产品不良率过高与工厂制度、管理方式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联呢?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工厂实验证明,工人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尤其是当工人受到关注或感觉受到重视时,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也许霍桑实验能给富士康些许启示。有怀疑称郑州富士康跳楼与公司推行的“静音模式”管理有关,倘被证实,显然此种员工管理有违霍桑实验的研究结论,也就能解释富士康产品不合格、屡被要求返工的原因了。

  富士康跳楼员工的遭遇充满不幸,如果有证据表明员工跳楼与公司推行的管理方式有关,就更应该引起警觉。须知工人在工厂工作同样具有社会性,需要交往、关注和尊重,类似“静音模式”的管理方式,无异于将员工视作螺丝钉拧到机器上,极端地在管理意识上将员工物化成机器,毫无人情味可言。如此,势必给员工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侮辱感,悖于人性化的管理科学,不仅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增进效益,更会适得其反,恶化劳资关系,以致不断上演跳楼惨剧。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