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珂16日表示,他之前“水价提高”之说是基于中国的水质现状不容乐观,包括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水的浪费现象,意在呼吁公众和社会增强节水意识,并非简单理解成水价现在要提高多少倍,也不存在现在要确定水价多少钱一吨的问题,同时中国水务也无任何水价调整计划。(4月17日《人民日报》)
如此说来,王文珂董事长似乎“沉冤待雪”。但从其表述来看,确实有前后矛盾之处。之前他还表示,坚决支持水价上涨,最好上涨10倍才行,要到30元到40元一吨才行。结果,刚刚过了几天,又重新表态:不能将其建议简单地理解为水价现在要提高多少倍。难道公众的理解完全错了,那所谓的10倍不是他说的,或者说,不是他说的重点?如果公众的理解真的有问题,那也是其表达留下了让人误解的地方。
即便他没有借节约之名,行涨价之实,其所说的水价至少要提高10倍才行,只是一时着急之语,但他所谓的关心也只是不接地气的外部关怀——没有真正了解公众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没有真正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是站在外部自说自话,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事。这样的外部关怀有时看起来来头不小,占据着道德的高地,显得理直气壮,但事实上,这样的关怀只是一种外部的思考和审视,结果只能是看上去很美,很有力,但实际上因为缺少民生视角而空洞。
以王文珂董事长的论述为例,提高水价,是为了促进节约。这种论调在理论上看似行得通:人们的行为的确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如果水价很高,人们可能不会浪费。但是,这个倡议忽视了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水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公共资源,对于公共资源来说,价格是个敏感的因素,不能为了所谓的节约,就加重所有用水人的负担,事实上,很多低收入群体不仅不会浪费水,而且珍惜得要命。如果水价提高,他们的生活必然会更加捉襟见肘。
二是水价到底高不高,不能与国外水价简单比较而得,而应该看用水的质量与人们的负担。虽然中国水网列出了中国水价占居民支付比例低于国际通行标准,但是别忘记,水质是否相同,人们的生活负担是否相同,以及人们是否具有用水的选择性。
这些问题不用严谨地调查,就可以得到答案,当人们正在因为房奴、车奴、孩奴的身份而辛苦生活时,看着低廉的水价也就没有那么低廉。而且,这水的质量也没有让人放心到哪儿去,这水的使用也根本没有选择。如果忽视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必然造成一种盲目的比较。
当一种建议忽视了整体的情况——中国人的生活负担与用水质量,忽视了特殊群体的利益——低收入群体用水成本,这种建议一定是一种站在外部,站在自己立场上的想当然,是一种不接地气的外部关怀。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水价不是提高10倍才好,而是应该提高50倍100倍更好,那样人们就会更节约,水质可能更优质。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能用不起水,人们的用水负担在急剧加重。因此,这样的“节约”不要也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