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垃圾化源于评价行政化

2013年04月11日 07:22   来源:广州日报   曹林

  媒体曾报道,中国每年的论文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居世界第二。可发表在学报上的论文占多数,学报成为“最大的垃圾产地”,可见“论文数量世界第二”的成色了。我们在书店和其他文化市场上,是很难看到高校学报身影的,实际上,从公众对学报的陌生感,就能窥见“最大垃圾产地”的一斑。公众看不到的学报,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期刊,怎么会不成为垃圾呢?

  公众看不见高校学报,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从功能上设置,学报不是做给公众看的,发行量很小。甚至根本没有“高校间学术交流”的价值,而完全沦为职称评审的工具,成为评教授前突击发论文的园地。一些高校学报发行量甚至低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根本不发行,只给作者印几份留作评职称的材料之用。没有市场评审的压力,无须用质量去赢得读者口碑,完全靠高校拨款或卖版面而生存,怎么可能不垃圾化?

  实际上,学报这种东西,本来就不是市场催生的,而是计划和行政的产物。每所大学或学院建立时,都会配建相应的学报,中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报,被定位为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成果的园地,完全不考虑读者的评价,完全没有市场评价压力。这样的定位,难免不成为发论文的机器,而既然成为机器了,又难免不成为垃圾的倾销地。

  国外很多大学的学报,都不是这样计划配备,而是根据大学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社会需要而出版。比如,牛津大学出版社近来推出了一份叫《肠胃病学报告》的期刊,并不是什么都登,而是非常专业。立足中国本土,着力成长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期刊。出版方是这样解释的:十几年来,肠胃病学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飞速发展,其结果之一就是该领域现有的国内临床肠胃病学期刊的发展已很难满足与日俱增的国际学术需求。针对这一现状,牛津大学出版社与消化科学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肠胃病学报告》,并且该刊即是同行评审的电子期刊。

  这就是市场化运作思维,而不是行政化。因为有需求,才出版相应的期刊,而不是领导意志决定的。并且刊物的运作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这样运作,刊登在其上的论文自然不会垃圾化了。

  无数事实早已证明,远离市场而由行政主导和权力操纵的领域,无不被垃圾化。凭特权上文章,看领导的头衔上文章,论文岂会有质量?学术虽然比较小众,但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市场而成为高校的封闭圈子,没有正常的市场化,伪市场就会附体,收钱上论文,把刊物当赚钱工具,结果也是走向垃圾化之路。学报的垃圾化源于评价的行政化,而这种行政化只是大学教育行政化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