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原中国女排队员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许多民众捧着照片自发为冠军送行。陈招娣的去世引发人们对“女排精神”的追忆和探讨。
一些年龄稍长的人对陈招娣的去世很悲痛,是因为他们曾经对女排运动员、女排精神的感情很深。相较之下,很多年轻人的感受就显得不够强烈,一些80后、90后网友对女排精神是否还适用于当今时代甚至有一些怀疑。前几天香港艺人张国荣去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倒是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这种对比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代际间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使然。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年长者更注重集体主义精神、拼搏忘我精神等,任劳任怨、以苦为乐,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而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人感受,更强调自我,对父辈们的坚守有时会感到“不可理解”。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见诸一些长辈对80后、90后“自私自利、不负责任,不能吃苦”的批评中;见诸一些年轻人对前辈“顽固不化”、“迂腐不开明”的吐槽中;也见诸一些学者的著作中,如学者廖小平就在《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一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代际之间的价值断裂。
近些年,政府、媒介、学界不断尝试努力去理解年轻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不断承认他们在奋斗中注重个体感受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十八大描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指出“中国梦就是人民梦”,就是要让人们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中国梦”是宏大的全民族梦想,同时也是每个个体的梦,实现了宏观目标和个人利益的融合,这是时代的一个重大进步。
大到一个国,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干事创业过程中何时少了女排精神所指向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昔日,国际竞技场上,郎平势大力沉的“铁榔头”,周晓兰构筑的网上长城,曹慧英身体内的铁板,陈招娣忍着巨痛战胜日本队后被队友背去医院的故事,其拼搏其境界其精神,也是现在我们每项集体和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女排精神”不仅不会过时,而且会不断为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骨注入持久的正能量。
由此说来,为了实现家国偕同的“中国梦”,我们仍需再次走近“女排精神”,不断剔除自私自利、锱铢必较、各行其是、寡于担当的精神杂质,努力找回引领我们走到现在的核心价值观,并从中吸取成长的养分。以讨论“女排精神”为突破口,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弥合代际间价值观的冲突,全社会成员一起拼搏,我们才能最终凝聚起最大的力量,去赶追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