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近日专门派出记者前往湖南、河南、山西等7个省份的某些县市区进行暗访,发现所调查的政府部门几乎都不挂牌办公,而不管什么样的面见理由,也几乎被挡在了书记、县长的门外。唯一的例外是有一名县长,在第二天给记者打了回访电话。
这当然是记者暗访的结果,假如亮明记者身份,要见县委书记或县长,恐怕就不会这样难。由记者隐匿身份所做调查的遭遇,不难想象一些地方的群众与县领导见上一面的难度,但问题也因此更加凸显——见县领导的难与不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问者的身份。同僚相见,自是不难;若上级领导要见,则早已恭候多时了。至于级别低或无级别的公务人员,平时想单独见一见县领导,恐怕也非易事,更不必说市民或乡民。
群众想见县领导,总是有大事、难事,谁能闲着没事去找县领导玩呢?但县领导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现今的一些政府机关堪称“重地”,高大巍峨,戒备森严,保安警惕性又高,这门就很难进得去。便是进了大门,若不是内部工作人员,免不了要像无头苍蝇入八卦阵一般,不要说找到县领导,连他在哪间办公室也问不出。因为据说县领导办公室不公开挂牌,乃是当今一个通行的“潜规则”,虽然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地下工作”。县领导在何处办公,工作人员岂能不知,但就是不告诉你,因为你打听很可能就“涉密”了,而他说了就关乎“泄密”。从前,有人还抱怨到政府办事遭遇“脸难看”,殊不知这还算幸运,有时则恐怕连“难看”的脸也看不到。
一些政府机关作如此安排,不能说就是为了设置障碍,以阻断群众密切联系领导之路,但在客观上的确令人望而生畏、知难而退。可见,解决群众见县领导难的问题,首先就要拆除这有形的藩篱,把设施、制度搞得有点人性化、亲和力。政府机关都有着“人民”的前缀,焉有“人民”有事进机关却进不去,有事找领导却找不到的道理?群众找上门来,领导亲切接待,从联系群众的角度来看,至多也是被动的、消极的联系群众,更不必说领导真人不露面,群众只能在电视上见了。如果领导只是群众眼中“熟悉的陌生人”,所谓“发动群众”、“同舟共济”,怕就是一厢情愿了。
但即使机关大门不难进,办公室也公开挂牌,县领导也不易见到,因为他不是开会去了,就是陪同考察去了。这样说,并不是为县领导开脱,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很多时候,县领导的工作是“被安排”的,他只能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比如,某个群众要见某个县领导,而这个县领导恰好又有接待任务,一身不能二用,换作谁,也只会把接待群众的事先搁下。但这一搁,就可能搁很久,因为县领导总有很多的会要开,不到会就是不重视;又有很多的迎来送往,不到场就是不懂礼数。行政习惯、行政环境不改,县领导即使主观上不排斥群众约见,成功的会见恐怕也极其有限。
不过,即使外部条件没有改观,在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只要书记、县长们从灵魂深处感受到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总是能有所作为的。有的县不是几年前做到了公民只凭身份证,便能敲开书记、县长办公室的门吗?与群众面对面,无疑是对领导干部处置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没有能力自信的人,只会对下属发号施令的人,是不敢见群众的。如果认为自己的官帽是上级给的,则见不见群众都无所谓,算盘一敲,觉得还是藏在深深的衙门里做官当老爷来得省心舒坦。(作者是北京青年评论家)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