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价5角一斤的萝卜从潼南辗转到主城超市,售价涨成1.5元一斤。市民叫贵,农民叫亏。(1月28日《重庆日报》)
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产品价格一直备受关注,农产品“卖难买贵”的尴尬现状伤农又伤民。一方面,农民朋友们播种瓜果蔬菜,起早贪黑、热晒雨淋三五个月才收获一季,虽靠着科技缓减了靠天吃饭的负面影响,却时刻担心着销售量和市场价格,前段时间关于“某地大白菜5分钱一斤没人收购烂在地里”的报道实在令劳动人民心寒。另一方面,为了选购新鲜价廉的蔬菜,城市居民们游走于各大超市和农产品直销市场,甚至有人不惜早起2个小时挤着公交车去郊区菜市场,着实引无数人感叹。
其实,不论是农还是民都是“伤不起”的。农产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都涉及量与价格的问题,只是一个在跷跷板的这头,一个在那头。从农村到城市,农产品身价的高调疯涨使这跷跷板永远没有平衡,城市的一端高高地跷在了上面,时间久了难免“高处不胜寒”,而长期处于底层的农村则会被磨灭了积极性,失去生产的动力,虽然国家发放了良种等补贴。
有人说,这是由于农产品被三番五次地买与卖才能到达城市居民的菜篮里。也有人说,这是由于农产品从农村运输城市支付的物流费用太高。除此以外,造成农产品身价疯涨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传统的“小生产”、“小流通”模式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很难实现大规模产销直接对接;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增加了农产品运转费用。
想要化解农产品价格在农村和城市引发的双向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方面下足功夫,培育生产大户和专合组织,以点带片,强化生产和销售的主体。另一方面,健全城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合理布局批发市场;鼓励销售主体与超市、厂矿、学校等对接直销,减短产销链条。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