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21日称,德国经济应当很快从近期的疲软走向复苏,该国经济仍处于良好状况之中。魏德曼在德交所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表示:“(我们)有一个合理的预期,疲软的时期不会长期持续,经济前景中只出现了短暂的疲弱。”他进一步认为:“整体而言,可以说经济前景温和,尽管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德国经济仍处于良好状况之中。”(1月23日《中国证券报》)
虽然魏德曼在讲话中只特别提到日本和匈牙利政府在施压本国央行加大货币宽松政策,迫使本国货币贬值,进一步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市场的稳定。实际上,也是暗中批评美国政府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其他国家的伤害。
而在此前,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也曾严厉警告,多个国家试图干预汇市,将可能导致货币战争矛盾激化。
现在的世界经济,可谓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危机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更加不可预测。
对中国来说,在应对危机、共度时艰方面,已经做得够好,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接下来要做,也应当把着眼点主要放在本国事务、特别是经济事务方面。一方面,摆正位置,适度参与全球共同行动,而不要再象过去那样承担过多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不能随便分担;另一方面,保持清醒,不要随意加入到货币战争的行列之中。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已经够大,不仅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还有军事等方面的。一旦中国加入到货币战争行列,美国等国家首先会向中国开炮,给中国施压,针对中国的贸易战也会立刻爆发。同时,目前国内经济社会状况也决定了中国不具备出台刺激政策、引导货币贬值的条件。世界银行日前也警告,今年全球经济又将迎来颇具挑战性的一年,但发展中国家今年即便面临较为疲软的增长前景,也不应试图出台经济刺激政策。这一警告不失善意,中国可适当考虑与采纳。
经济下滑、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经济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不仅自己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而且各自为政,都只顾自己的利益。
记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在整个亚洲、特别是当年在“亚洲四小龙”崛起时代中发展得顺风顺水国家(地区)普遍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时,中国没有袖手旁观,没有眼睁睁地看着亚洲国家集体滑向危机深处,而是以一个大国的胸怀、大国的雄心,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庄严地向世界、向亚洲各国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
此举虽然让中国的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让中国的出口企业普遍面临新的困难、新的压力,但是,中国为了亚洲各国的利益,宁可通过出台出口退税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的方式,减少出口企业的损失,缓解出口企业的压力,也要维护亚洲国家的利益,使亚洲各国不因为金融危机而陷入困境。
如果没有中国的及时出手,没有中国负责任的表现,亚洲金融危机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亚洲经济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不敢想象的是,由此许多亚洲国家的经济有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变得一蹶不振。
由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国家的良好姿态,中国也赢得了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各国的高度信任与尊重,以至于在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外贸出口不仅没有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而受到影响,反而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这既是大局观的体现,也是合作共赢的结果。
在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仍然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国家的良好姿态。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为了避免世界经济堕落速度过快,中国在其他大国还在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情况下,率先出台了经济刺激政策,扭转了世界经济快速下滑的局面,并得到世界各国和各个世界经济组织的广泛认可和和高度赞扬。
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由于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在亚洲其他国家的积极配合下,救亚洲于危难之时的话,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如果仍然指望依靠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来承担责任、改变局面,就不可想象、难以做到了。
特别是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在危机面前,不仅当看客,而且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台伤害世界经济的政策。那么,这场危机带来的危害与影响,将比危机本身还要严重、还要具有杀伤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等国家所采取的量化宽松、刺激本国货币贬值等措施,对世界经济来说,绝对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
可以这样说,经济发达国家(除德国等极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在这场危机中,基本都撕下了一直戴在脸上的世界经济“救世主”的假面具。
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下,已变成一盘散沙。何时才能重聚力量,关键看发达国家能否再次戴起世界经济“救世主”的面具。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世界经济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起色。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来说,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中国,“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短腿。如果弥补这条短腿带来的影响,应更多地发挥内需的作用。(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量化宽松无助经济复苏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