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春梅/画
近年来流行的“月子水”,就是坐月子期间喝的水,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功效宣传得挺神乎,说是可以增加营养,还能够健美瘦身,因此受到了不少产妇的追捧。记者调查发现“月子水”中蛋白质含量微乎其微,钙含量甚至不如矿泉水(1月20日《钱江晚报》)。
当今市场是一个“卖概念”的天地。无论是哪一种商品尤其是食品类,只要添加“概念”,就会摇身一变成“宠物”。在这个讲究“保健”的时代里,任何商品只要拥有“保健”功能,立马“身价倍增”。其本质是,抓住公众保健心理,给商品贴上“保健”标签,由于监管环节上的“缺钙”,让其能够冠冕堂皇走向市场。“概念”穿肠过,谋利心中留。
“玩概念”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神医“号脉”、神功“护体”。“挂号费”每次2000元、号称“中国食疗第一人”的食疗推广者张悟本,称自己的食疗方法治愈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红斑狼疮等疑难杂症,尤其是他亲自调制的“绿豆水”更是包治百病。
月子水是卖概念的“水货”,或者说是“水货概念”,其不过是受到张悟本“绿豆水”的启发,巧妙地赚取坐月子者与小宝宝的钱罢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刺激“概念商品”的诞生,可是,这些商品穿上马甲,市场监管者就不认识它。不仅职责监管总在舆论监督之后,而且有些一拖就是若干年。“概念商品”孕育于市场需求,诞生于市场失监,成长于虚假宣传,赚钱于概念生金。我们当然可以指责商家的无良无德,但更要反思谁给它们颁发的“准生证”?谁给他们“接的生”?谁给他们喝的“月子水”?这才是问题的要害与关键。
在当今养生、食疗风靡的时代,在高额利益的驱动下,“概念”很容易疯长,商品很容易“裂变”,而这恰恰是一个监管和法律的灰色地带——监管体系的不健全,监管手段的不高明,监管体制的不先进,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让层出不穷的“概念商品”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正是由于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养生产品良莠不齐,让消费者“雾里看花”。一个个养生利益链条背后,一份份保健产品里面,都是巨大的名利,更有公众健康所遭遇的潜在风险。如此乱象,危害市场,伤害消费者。鉴于此,监管与法律要“硬起来”,挤干概念商品的“水分”。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