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商局最近公布了该局向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送检样本鱼翅的鉴定结果:鉴定报告显示,所检82个样本有79个为“人造假鱼翅”。而从当地的检测结果看,有三分之一的干鱼翅镉超标,其中有金勾翅镉超标达10倍,另外还有部分鱼翅甲基汞超标。在批发市场调查发现,无厂址、无鱼翅种类、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联系电话等“三无产品”十分普遍。(1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几百元一碗的鱼翅,吃的就是个粉丝味儿——这不怪消费者太“土鳖”,因为吃的本来就是粉丝。82个样品,几乎“全军覆没”。燕鲍翅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再次被起底。相较于老酸奶或果冻,关心鱼翅真伪的,大多未必那么“上心”。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鱼翅非等闲市民的常用餐,躺着中枪的可能不大。
这样的调侃,虽有失善意,却在网上成为“主流”表达。有人总结了假鱼翅的三大奇效:一是保护了真的鲨鱼,使得活生生割鳍的惨剧能少些上演;二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有益于GDP增长;三是等于间接征收了“富人税”,他们可以一边哈皮地喝粉丝汤、一边愉悦掏钱。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个成熟的市场,从来没有贫富之分,好的市场经济,穷人亦有裨益,而坏的市场秩序,富人无可幸免。假鱼翅的不堪,恰恰证实了规则失范后的高端市场沦陷。这对吃不起鱼翅的穷人来说,未必是值得幸灾乐祸的事情。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连“苹果”手机都千疮百孔了,你还指望山寨机能有卓越不群的性价比?说得更直接一些,鱼翅都能以粉丝冒充,那么,寻常人家饭桌上司空见惯的粉丝就那么安全吗?
至于以假鱼翅保护真鲨鱼的想法,不仅有失理性,而且很傻很天真。因为鱼翅业的暴利,世界上每天都有20多万条鲨鱼被无情捕杀,而据美国《科学》杂志统计,现在有110种鲨鱼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面,全世界鱼翅贸易的总量从不到4000吨,激增至14000吨,其中,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鱼翅消费,占据着全球鱼翅贸易和消费的95%以上。对如此汹涌澎湃的消费市场而言,明胶加粉丝的假鱼翅,不过是“普及”了鱼翅的平民感,或者说稀释了真鱼翅的血腥,即便没有打假,也并不会为真鲨鱼灭绝的步伐而减速。
假鱼翅背后的问题,不仅在于市场秩序的整饬与监管,更在于那些痴缠纠结的“舌尖上的嗜好”。口感也好、营养也罢,都无法佐证其不可替代性。但鱼翅或者熊胆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背后的心态与环境不能逆转,受伤的就绝不止那些鲨鱼而已。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