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

——田国强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2010年05月30日 08:24   来源:解放日报   田国强

思想者小传

  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动态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曾提出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的企业产权理论。列入2003年由英国EdwardElgar出版社出版、英国著名经济学术史专家Mark Blaug和 HowardVane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引证索引所收录的全世界最有影响的700多名经济学家 《经济家名人录》(《Who isWho in Economics》) 。

来自现实与服务现实的经济学

  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有时候不能完全靠数据判断经济形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和数据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

  现代经济学对中国改革有什么影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都比较极端。一种是不顾中国现实的客观条件,盲目地崇拜某种理论,包括现代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就把理论照搬到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中。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现代经济学是外国人的东西,对我们中国没有用,中国的问题还是要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

  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行为假设,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有边界条件的,这非常重要。就拿经济学来讲,经济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问,为什么特殊呢?因为它与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精确性的,比如造我们这栋楼、修一座桥、制导弹,都可以定位到非常精确的状态,它的参数都是可控的、可做实验的。而经济学这门社会科学,不但要研究经济现象、做实证分析,同时还要研究人的行为假设,研究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经济学还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有人批评,甚至是攻击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预测性差。这里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位经济学家本身就比较差,另外一个是有一些因素他无法控制,即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是由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突变,使得他的预测不准确。

  那么,是不是由此说明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呢?不是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的几乎所有理论都来自于现实。不过,经济学既然不能够做实验,那么它的依据靠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有时候不能完全靠数据判断经济形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和数据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经济学的预测性需要依靠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以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经济学里的权衡取舍是因为人类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或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时的无限性。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权衡取舍的基本矛盾,为了解决每一个人的利己性。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学理论,它的分析框架都是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的。第一是界定经济环境,第二是设定行为假设,第三是给出制度安排,第四是选择均衡结果,最后是进行评估比较。这五步,其实也正好是普通老百姓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五个基本步骤。当然,这五个步骤用在经济学领域也要看具体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首先是要解释经济现象,解释经济人的行为,然后再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权衡取舍的。不过,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研究目标,你想要回答什么问题,然后你才能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其中就有一个制度安排和目标实施的过程。当然,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约束条件,比如说参与性约束条件,或者说激励相容约束条件,这个是宏观的问题,微观的问题我就不具体展开讲了。

  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专门研究制度的,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制度问题?因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如果你作为一个企业老板,希望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追求个人利益,又达到既定目标,这是激励相容的核心思想。而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做事情要于国于民于己于公于私,能不能达到一种辩证统一。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建立在三个基本制度安排之上,那就是法规治理、激励机制和社会规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和动之以情”,它们分别由政府、市场和社会来实施和实现。但是,这些制度安排也有边界条件,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

  解决利己与利他的融合问题

  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建立现代市场制度。为了充满活力、和谐相处,你必须要承认人的利益,必须要诱导,同时市场又会失灵,所以需要政府的规范,需要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接下来,我具体解释一下分析框架中的五个步骤。首先是经济环境、经济人或经济主体。一切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信息结构的组成,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参数。而这些参数都是固定的,因为环境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在长期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在约束条件之内,也就是在预算线之内人是可以做出选择的。那么我们又怎么样界定经济环境呢?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界定,第一个是客观描述经济环境,第二个是精炼刻画本质内容,前者是科学,后者是艺术。如果你只是简单客观地逼真描述,抓不住重点,那这种界定是没有用的。比如说我们画一张地图,你要把地球上所有的东西,包括我这个人全部画进去,那这张地图肯定没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性地进行本质要素的刻画。那么经济学中,哪些是最本质的要素呢?比如说我们在研究消费者理论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三个要素,偏好、收入和价格。在这个基本环境下,不管你是穷人富人老人年轻人,全都可以忽略不计,简化之后你会发现最主要的因素只有两个,主观因素是偏好,客观因素是约束条件,也就是预算线。接着就是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了。

  我们再回到画地图的例子,不同目标环境下我们需要不同的环境界定。当我要开车出门时,我需要的就是交通地图,道路标识都要清清楚楚,但如果是军事用途,那需要的地图就又不一样。实质上这跟我们研究经济问题也是紧密相关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经济研究方面的文章,首先必须要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其次要进行文献综述,最后是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文章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模型,也就是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你首先怎样界定经济环境。既要清楚准确地描述经济环境,又能精炼深刻地刻画经济环境的特征,使之能抓住首要研究问题的本质。如果把所有的情况都描述出来,可以说是非常准确而真实地描述了现状,但抓不到重点,你就会被搞得昏头昏脑,胡子眉毛一把抓,旁枝末节的问题和主要的问题混在一起,肯定是做不好的。先把握大方向,基本的框架定下来以后,再考虑细节问题。总而言之,对经济环境描述得越清楚、越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对经济环境刻画得越深刻、越精炼,论证起来就越简单,理论结论也越能让人理解和接受。

  第二个步骤是设定行为假设。行为假设在经济学中就是理性假设,或者利己性假设。我所说的利己是看具体讨论的问题,讨论国家问题的时候是利国,讨论学校问题的时候是利校,讨论家庭问题的时候是利家,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就是利己。经济学假设人总是利己的,并且程度不一样。制度也是要根据行为去制定的,假如大家思想都很清高,那就没有必要制定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了。所以,要对行为做出一个正确判断。我认为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情况,即人的行为往往体现出利己性;另一种是非常规情况,即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为往往体现出利他性。行为假设往往是有边界条件的,如果你没有把边界搞清楚,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在常规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人是理性的、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的,那么能不能在大家都在利己的情况下导致一个国家的富强呢?这个基本思想就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因为人的思想境界和思想水平不高,才需要激励机制、市场经济。这就是利己性,一方面要诱导,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因为你如果没有正确的假设,之后的制度安排也会出现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之间在建立经济关系前都需要有一份合同,就是因为利己性假设。

  所以说,在常规情况下,利己性假设是比较合乎现实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假设风险最小,因为在利己性的假设情况下,你对他人永远是有警惕和防备的。另外一个是在非常规情况下,人的行为会表现出利他性,并且这不只是人的行为,也是动物的共性。为什么这么说?举一个例子。野山羊被猎人追到悬崖边,老山羊先跳下去,小山羊就踏着老山羊的背脊逃生,在挽救家族的时候,老山羊就体现出它的牺牲性、利他性。但是,一旦恢复到正常的时候,那些动物肯定比人更贪婪。其实人也是一样。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很多人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几千万人,那你能说他们是利己吗?所以说利己性、利他性只是不同环境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即使是利己性,也会体现出不同程度。

  当然,也许人不利己是最好的,但是客观现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在承认现实、了解现实之后,知道怎么改,怎么让人们更少的 “欲”,更少的“刚”,让人们靠自觉,无欲无刚的东西最好。所以,我认为,在人的思想境界、思想水平不是那么高的情况下,要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建立现代市场制度。我是用经济核定理来说明其必要性的,这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在理性假设情况下,只要给人们两个东西,一个是自由,经济上的选择自由,另一个是竞争。那么,不考虑任何制度安排,最后导致的结果和竞争市场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就是经济核。而其充分性是胡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六大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第一个目标没有具体的经济学定理可以证明之外,另外五个目标都可以由具体的经济学定理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满活力、和谐相处,你必须要承认人的利益,必须要诱导,同时市场又会失灵,所以需要政府的规范,需要市场上所有人的初始禀赋相等,需要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样的话,累进税、农民生活改善、国民义务教育等等一系列政策自然就出现了。

  这里我讲的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指一种社会规范,而在市场经济里,很大程度上是指一种激励机制,也就是人的利己性。我经常说一流企业建立品牌,二流企业创造机制,三流企业生产产品。人们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利己和利他的假设决然地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比如商业性的讲座,往往报酬丰厚,而一般的教学讲座,报酬很少甚至分文不取。其实这中间就有一个利己和利他的融合,利己性表现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利他性,就是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道义,把自己的知识和别人分享,从分享中也能得到喜悦和收获。

  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要根据具体情况,信息对称的时候,用硬性规则,“刚”、 “欲”的东西,信息不对称的时候,用激励机制来解决。激励相容,是一个理念,它不是一种社会规范,它是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同时达到的一种和谐与统一。

  第三个步骤是给出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取决于经济环境和经济人的行为,所以它是内生的,依赖于一些参数。不同情况应该有不同的制度安排,任何一种理论都要涉及到制度安排。比如消费者理论,它已经把制度安排退化到环境中,形成了制度环境,这就是完全的经济现象。然后再来看市场失灵的情况,比如这次金融危机,人们都责怪华尔街的人太贪婪,但我认为这种利己性只要没有违反法律,也不能过于苛责,最不值得原谅的是美联储、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美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一味追求自由化,我们的确崇拜自由,但应该在静止的、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才能谈自由。因为市场会失灵,金融产品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外部性,一家银行倒闭了,可能会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环境,现在的金融危机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采取其他手段,制定规则来规范市场。外部性和自由、理性假设是相冲突的,在这个时候,就要有归属于它的制度安排。这就契合了我前面讲到的其中两种基本制度安排,一种就是基本的、硬性的法规制度,另一种就是动之以情的那部分,也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出来的各种激励机制。

  一旦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在经济学文章里提出各种各样的政策、对策和制度安排。那么,怎样才能在硬性的制度安排和诱导性的激励机制中作出选择呢?我认为一切都要依赖于信息的对称性,我们需要激励机制,就是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其实,在三个基本制度安排中,经济学绝大部分都在研究激励机制,硬性规则的内容属于法学领域。社会规范,这应该属于政治思想工作者,或者人文学院、社会学领域。所以,制度安排要根据具体情况,信息对称的时候,用硬性规则, “刚”、 “欲”的东西,信息不对称的时候,用激励机制来解决。

  第四个步骤是选择均衡结果,就是权衡取舍的选择,找出最佳结果。一旦给定制度安排和政策约束条件之后,人们就根据自己的行为做出激励反应。均衡,有一般均衡、动态均衡,一般在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人们找出一个自认为好的结果或者体系,这就叫均衡。这个均衡有时候不是绝对静止的,就像行为假设,它是有限制性的。有的人经常用有限理性来批评理性,这个只是程度,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程度或者是信息,来做出最佳抉择,我认为就是有限理性,也就是理性的一种约束情况。那么,我们经常要考虑的均衡结果,就是最后要生产出产品。在经济学领域,均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别是人在理性假设、追求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什么是个人选择的最优均衡结果。无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有限理性的、利己的还是利他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都可以用来研究人们的经济选择问题和决定均衡结果。

  第五个步骤是进行评估比较。我们知道,市场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追求个人利益的一种制度,我们关心的是这种制度能不能让社会富裕,能不能增加社会福利?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里就谈到了看不见的手,他认为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导致社会利益的最优。那么,我们要进行评估比较,首先就牵涉到价值观或者评判标准。在经济学领域,一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通俗地说,就是不可能让某些人得到好处的同时,其他人不受损失。同样的资源不可能生产更多的产品,要提高一个人的效用,就可能会减少其他人的效用。这就是一个基本的评估标准,即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使效用达到最大化。经济学领域就给出了一系列的假设条件,特别是在理性假设下,比如福利经济学定理,在利己性和没有外部性的假设前提下,竞争市场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然,这种以效率为主的标准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公平配置标准。比如,市场经济制度的确是让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但是我们发现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贫富差距问题。效率和公平这两个标准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观,有时候这两种标准不可能同时达到。所以说, ef-ficiency (效率)和equity (公平)是国内外都在关注的问题,我们国家以前就提出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其实,除了这两个标准以外,还有一个激励相容的问题。因为个人利益和目标不一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你的利益冲突了他人的利益,个人利益冲突了国家的利益。那么,能不能在约束条件下,使各方面达成一致呢?这就要靠激励相容。激励相容,是一种辩证统一,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于公于私于国于民,能不能够都照顾到。激励相容,是一个理念,它不是一种社会规范,它是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同时达到的一种和谐与统一。为什么我说在人们思想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市场制度?因为市场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激励相容的问题,通过市场的运作,就可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配置。

  了解了基本的经济思想,抓住了本质和主线,按照五个基本步骤分析研究,你会发现经济学是有范式的。我们在界定环境、制定规则的时候,都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现实环境,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基本规律。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