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返乡笔记走红:别妄断他人眼中的乡愁

2015年02月26日 07:29   来源:红网   郑端端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6万多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2月25日《南方都市报》)

  春节回家过年,对于每个在外的游子来说都是反复被念起,不断被提起的“年终总结”,虽然2015年的新年来的晚了一些,但对于每个奔走在回家路上、沉浸在家庭团圆喜乐中的人们来说,路途的艰辛、长途的跋涉在他们心里都是湖面泛起的点点涟漪,没有丝毫“副作用”。上海大学博士生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记录了回家的所见所闻,贴切之余更是对中国农村现实人情脉络的梳理,农村的亲情靠老一辈的关系维系着,年轻人处在被割裂的边缘。

  笔者也是一位在外的游子,和父亲走在乡间路上,遇到年长者很多都是在父亲的介绍中才隐约记起,一声问好就成了与老辈人之间唯一的交流,去亲戚家串门成了完成一个传统的任务工序,简单的见面,几句话语无法承载一年、几年未见的乡音和思念。也许,长大了,在外的世界更精彩,回到养育自己的亲人面前,不再有那么多的天真和无邪,多的是拘谨和约束,感情也在一次次缺乏交流和完成“任务”中变淡和麻木。

  显然,每个人都有回家的乡愁,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故乡,见或者不见,她就在那里。上海大学博士生的眼中乡愁是不再拥挤的火车、充满人间浓情的绿皮车、没有隔阂的快乐之旅和回家的点点滴滴。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回到曾经的“家”,从1969年到1975年,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从1975年离开梁家河村,距今已有40年。40年间,习近平从未中断过和梁家河村的联系,曾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走出去的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本,家在总书记心中永远是无法割舍的。

  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有回家的感受,切莫妄断他人眼中的乡愁。对于王磊光博士的“返乡手记”,许多网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评价,但也人指出返乡笔记有“美化”嫌疑,网友“Walter”评论道:“什么素质,绿皮火车脏乱差,打牌外放音乐严重影响他人,居然还好意思美化……”

  回家之路,应该是幸福之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王宝强春晚唱的一首歌,这首歌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让很多人感伤、流泪,在外的务工人员、在外的游子、在外远离家乡的赤子之心在那一刻会深深的被牵动和裹挟。春节回家是人们最深切的渴盼,因为家里充满着亲情和宽容。对于万千远离故土的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情感能够比回家更加挚热和期盼的了。伴着歌声,洋溢幸福,回家。

  回家的记忆,不管是心酸的、坎坷的、激动人心的还是难忘终身的,都在我们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变换一下自己的角色,换位思考一下,王磊光博士的“手记”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归家笔记”的样本,每个人都该用一份真心记录眼中的农村,发现家乡变化,思考家乡发展的问题,给家增添一份暖意。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