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成“黑洞”,监管成“空管”?

2025-06-13 07:02 来源:广州日报

近期,有网民反映张家界市慈利县有溶洞被倾倒大量垃圾,引发广泛关注。拍摄的画面中,垃圾堆积如山,“有七八层楼那么高”,令人触目惊心。事发后,当地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存量垃圾进行清理,按照“一洞一策”开展系统治理,目前已累计清理出约51吨垃圾;同时,对相关单位4名责任人采取停职检查等措施,对涉嫌环境违法问题立案14起。  

从网民举报到媒体跟进,再到当地迅速行动,一连串动作不可谓不快。可是,如此大规模的垃圾倾倒,长达十年的环境污染,暴露出环保监管的问题可不小。追责之余,如何筑牢生态防线,值得深思。

提到张家界,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和仙境般的山水画卷。其境内幽深的溶洞、暗河、石钟乳、石笋,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更是地下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的溶洞成为天然垃圾场,不仅破坏自然景观,更会污染当地水源、危害生态环境。

为什么溶洞会成为环保监管的盲区?据当地干部反映,一些受污染的溶洞位于山区隐蔽地带,远离村民聚居区;还有一些溶洞呈垂直方向发育,垃圾埋藏较深,肉眼难以发现。加之溶洞内部构造复杂,基层管理和执法人员进入较难,导致溶洞内的历史遗留垃圾长期成为管理和执法盲区。

监管有难度是事实,但这么长时间、大面积的污染,当地干部真的毫不知情吗?事实上,溶洞被污染早露端倪。从村民到附近的养殖户,不少人都有把垃圾就近扔到洞里的习惯。有村民告诉记者,每逢镇里赶集,清理的垃圾都是“用卡车拖过来的”。这说明污染溶洞不只是个人行动。根据慈利县发布的通报,今年3月就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养殖场对非法排污进行整改。遗憾的是,最终等来的不是整改成效,而是更大范围的污染被曝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旅消费高歌猛进,自然美景是最好的资源。个别地方守着金山而不自珍,甚至自己打破“聚宝盆”,可谓短视之极,从中也照见生态环保任重而道远。

溶洞污染既是环保问题,更事关民生和发展,绝不可等闲视之。自然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修复代价高昂。要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必须防线前置、严在日常。一方面,要以此为契机,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偏远、隐蔽的溶洞进行全面排查、动态监控;另一方面,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完善垃圾收运体系,从源头上减少非法倾倒的动机。此外,还需拓宽公众监督渠道,鼓励举报,让破坏环境者无处遁形。只有让监管长出牙齿,才能守住绿水青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溶洞成“黑洞”,监管成“空管”?

2025年06月13日 07:02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近期,有网民反映张家界市慈利县有溶洞被倾倒大量垃圾,引发广泛关注。拍摄的画面中,垃圾堆积如山,“有七八层楼那么高”,令人触目惊心。事发后,当地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存量垃圾进行清理,按照“一洞一策”开展系统治理,目前已累计清理出约51吨垃圾;同时,对相关单位4名责任人采取停职检查等措施,对涉嫌环境违法问题立案14起。  

从网民举报到媒体跟进,再到当地迅速行动,一连串动作不可谓不快。可是,如此大规模的垃圾倾倒,长达十年的环境污染,暴露出环保监管的问题可不小。追责之余,如何筑牢生态防线,值得深思。

提到张家界,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和仙境般的山水画卷。其境内幽深的溶洞、暗河、石钟乳、石笋,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更是地下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的溶洞成为天然垃圾场,不仅破坏自然景观,更会污染当地水源、危害生态环境。

为什么溶洞会成为环保监管的盲区?据当地干部反映,一些受污染的溶洞位于山区隐蔽地带,远离村民聚居区;还有一些溶洞呈垂直方向发育,垃圾埋藏较深,肉眼难以发现。加之溶洞内部构造复杂,基层管理和执法人员进入较难,导致溶洞内的历史遗留垃圾长期成为管理和执法盲区。

监管有难度是事实,但这么长时间、大面积的污染,当地干部真的毫不知情吗?事实上,溶洞被污染早露端倪。从村民到附近的养殖户,不少人都有把垃圾就近扔到洞里的习惯。有村民告诉记者,每逢镇里赶集,清理的垃圾都是“用卡车拖过来的”。这说明污染溶洞不只是个人行动。根据慈利县发布的通报,今年3月就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养殖场对非法排污进行整改。遗憾的是,最终等来的不是整改成效,而是更大范围的污染被曝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旅消费高歌猛进,自然美景是最好的资源。个别地方守着金山而不自珍,甚至自己打破“聚宝盆”,可谓短视之极,从中也照见生态环保任重而道远。

溶洞污染既是环保问题,更事关民生和发展,绝不可等闲视之。自然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修复代价高昂。要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必须防线前置、严在日常。一方面,要以此为契机,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偏远、隐蔽的溶洞进行全面排查、动态监控;另一方面,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完善垃圾收运体系,从源头上减少非法倾倒的动机。此外,还需拓宽公众监督渠道,鼓励举报,让破坏环境者无处遁形。只有让监管长出牙齿,才能守住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