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顾,怎么办?现实中人们一般会采用两个办法,一是靠亲属,二是雇护工来照顾病人。不过,近年一些医院推出了一项名为“免陪照护”的新服务,简单说,就是住院后,患者不需要家属陪护,也不需要自己请护工,而是由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医疗护理员进行照护服务。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也联合印发了《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通过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免陪照护服务的发展,广州就是试点城市之一。(6月3日 央视财经)
目前,不仅是广东广州,上海、福建等地也陆续开展了免陪照护试点。“免陪照护”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一人住院,全家忙乱”的困境。然而,护理员队伍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学历低、年龄大等因素,降低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严重制约了“免陪照护”试点和推广。笔者认为,医疗护理员队伍不能拖后腿,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必须采取措施,有效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平。
早在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医疗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之一,主要从事辅助护理等工作,且医疗机构有培训医疗护理员的责任。可见,“免陪照护”新服务模式,用专业医疗护理员替代普通的护工,帮助患者纾解“陪护难”问题,是医疗机构的分内之事。这种专业医疗陪护服务,无疑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既让患者及其家属们放心,也能改善和融洽医患关系,市场潜力巨大。
与传统护工相比,医疗护理员的工作内容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不仅需要完成传统护工的基础工作,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然而,曾经的“护工”变成“护理员”,不能仅体现在称呼上的变化。一方面,目前护理员队伍良莠不齐,大都学历低、年龄大,加上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和原来的护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还相应增加了护理费用,则对患者没有什么吸引力;另一方面,护理员职业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一般较低,既难以吸引年轻高素质的人才“加盟”,也容易导致专业护理员队伍流失,无法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