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学生们透过文物领略光辉历史、了解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沂蒙山上,铿锵的誓言响彻山谷,学生们在革命先烈奋战的红色土地上真切感受他们的英勇与无畏……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正凝聚起更大育人合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全国各地区、各学校秉持“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再次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思政教育“小课堂”作为知识的系统传授阵地,有着严谨的理论架构。思政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书本上,更应在广阔天地间汲取滋养。从创新前沿的辉煌成就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奋斗故事,从社区治理的暖心举措到国际舞台的风云变幻,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思政教育“小课堂”的理论知识因社会“大课堂”的鲜活案例得以具象化,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素材经思政教育“小课堂”的理论升华进一步彰显价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在价值目标上,“两个课堂”都要围绕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核心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应坚持双向激活,深度整合“小课堂”理论知识,紧密关联社会热点、民生百态,精准设计“大课堂”实践活动,强化针对性。在评价标准上,须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既要看“小课堂”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将“大课堂”中的志愿服务成效、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实践感悟纳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