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校AI应用深化,就不应把语文当回事了?

2025-03-21 07:04 来源:红网

  “通过对全国93所高校558个专业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而且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宁凌建议,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提高该课程地位,规范教材和大纲,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密集上线“满血版DeepSeek”,以6710亿参数的“超级大脑”重塑校园智能生态。

  如今,“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高校AI应用深化”成为两大热点话题,看似平行的讨论实则暗含深刻张力。当高校纷纷引入“满血版”DeepSeek模型,打造24小时智能助教时,大学语文课程却因边缘化而面临存续危机。这场技术与人文的博弈,实则触及“人何以为人,人类文明何以庚续”这一本质命题,也引发我们思考:当DeepSeek的狂欢与大学语文的式微同时发生时,我们的大学校园、我们的社会究竟是在通过狂热追求新技术新媒介来进行人的延伸,还是在为了给学生装上统一规格的电子装置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大学语文边缘化的话题,不时在高等教育界引发热议。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一度引起广泛关注。在当时一项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程的边缘化趋势明显。更荒诞的是,调查显示,全国超半数高校专业未开设《大学语文》,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在许多大学,语文课程常被视为“高四语文”,内容囿于字词解析,缺乏对思维能力与文化深度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材版本杂乱,缺乏统一标准。慢慢地,学生也不把语文当回事了。

  技术将复杂现实简化为易于控制和操作的形式,导致了生活经验的简单化和商品化。短视频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前者在毁掉一代人的读书兴趣,后者毁掉一代人独自思考和亲自动手的能力。学生患上“文字失语症”:依赖AI生成论文、表达依赖网络梗与表情包的现状,暴露了母语应用能力的退化。调查显示,47.1%的受访青年自认词汇贫乏,半数认为表达能力下降。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工具理性的泛滥侵蚀了审美与批判性思维——木心所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正成为现实。

  更严重的是,对AI技术的依赖和对自身文化知识积累的缺失会逐渐导致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萎缩。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提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但是当检索替代了记忆、技术替代了思考、生成替代了创作时,教育将沦为冰冷的算法输出,人类将失去思想。

  大学语文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独立人格”与“文化自觉”,而AI工具的本质是标准化与去人性化。当学生通过DeepSeek一键生成论文时,语文课程强调的“笔笔有情”与“审美体悟”可能被消解。

  人之所以为人,文明之所以赓续,究其根本离不开人的思想深度和人的创造。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大学语文的存续与AI的普及看似对立,实为同一命题的两面:我们究竟应培养“高效的工具人”,还是“完整的人”?我们必须意识到并冷静审视当前的技术狂欢,转而回归致知的本源,重新拾起历史与文化,让AI成为拓展思维边界的“脚手架”而不是为了它而给人加以限制,唯有如此,文明才能在效率与人文的张力中庚续发展,技术才能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平衡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高校AI应用深化,就不应把语文当回事了?

2025年03月21日 07:04   来源:红网   王新瑞

  “通过对全国93所高校558个专业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而且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宁凌建议,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提高该课程地位,规范教材和大纲,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密集上线“满血版DeepSeek”,以6710亿参数的“超级大脑”重塑校园智能生态。

  如今,“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高校AI应用深化”成为两大热点话题,看似平行的讨论实则暗含深刻张力。当高校纷纷引入“满血版”DeepSeek模型,打造24小时智能助教时,大学语文课程却因边缘化而面临存续危机。这场技术与人文的博弈,实则触及“人何以为人,人类文明何以庚续”这一本质命题,也引发我们思考:当DeepSeek的狂欢与大学语文的式微同时发生时,我们的大学校园、我们的社会究竟是在通过狂热追求新技术新媒介来进行人的延伸,还是在为了给学生装上统一规格的电子装置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大学语文边缘化的话题,不时在高等教育界引发热议。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一度引起广泛关注。在当时一项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程的边缘化趋势明显。更荒诞的是,调查显示,全国超半数高校专业未开设《大学语文》,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在许多大学,语文课程常被视为“高四语文”,内容囿于字词解析,缺乏对思维能力与文化深度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材版本杂乱,缺乏统一标准。慢慢地,学生也不把语文当回事了。

  技术将复杂现实简化为易于控制和操作的形式,导致了生活经验的简单化和商品化。短视频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前者在毁掉一代人的读书兴趣,后者毁掉一代人独自思考和亲自动手的能力。学生患上“文字失语症”:依赖AI生成论文、表达依赖网络梗与表情包的现状,暴露了母语应用能力的退化。调查显示,47.1%的受访青年自认词汇贫乏,半数认为表达能力下降。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工具理性的泛滥侵蚀了审美与批判性思维——木心所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正成为现实。

  更严重的是,对AI技术的依赖和对自身文化知识积累的缺失会逐渐导致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萎缩。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提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但是当检索替代了记忆、技术替代了思考、生成替代了创作时,教育将沦为冰冷的算法输出,人类将失去思想。

  大学语文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独立人格”与“文化自觉”,而AI工具的本质是标准化与去人性化。当学生通过DeepSeek一键生成论文时,语文课程强调的“笔笔有情”与“审美体悟”可能被消解。

  人之所以为人,文明之所以赓续,究其根本离不开人的思想深度和人的创造。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大学语文的存续与AI的普及看似对立,实为同一命题的两面:我们究竟应培养“高效的工具人”,还是“完整的人”?我们必须意识到并冷静审视当前的技术狂欢,转而回归致知的本源,重新拾起历史与文化,让AI成为拓展思维边界的“脚手架”而不是为了它而给人加以限制,唯有如此,文明才能在效率与人文的张力中庚续发展,技术才能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平衡点。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