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全国93所高校558个专业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而且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宁凌建议,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提高该课程地位,规范教材和大纲,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密集上线“满血版DeepSeek”,以6710亿参数的“超级大脑”重塑校园智能生态。
如今,“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高校AI应用深化”成为两大热点话题,看似平行的讨论实则暗含深刻张力。当高校纷纷引入“满血版”DeepSeek模型,打造24小时智能助教时,大学语文课程却因边缘化而面临存续危机。这场技术与人文的博弈,实则触及“人何以为人,人类文明何以庚续”这一本质命题,也引发我们思考:当DeepSeek的狂欢与大学语文的式微同时发生时,我们的大学校园、我们的社会究竟是在通过狂热追求新技术新媒介来进行人的延伸,还是在为了给学生装上统一规格的电子装置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大学语文边缘化的话题,不时在高等教育界引发热议。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一度引起广泛关注。在当时一项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程的边缘化趋势明显。更荒诞的是,调查显示,全国超半数高校专业未开设《大学语文》,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在许多大学,语文课程常被视为“高四语文”,内容囿于字词解析,缺乏对思维能力与文化深度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材版本杂乱,缺乏统一标准。慢慢地,学生也不把语文当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