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把面向基层的多头重复、指标细碎、方式繁琐的督查检查考核减下来,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本期大家谈选编3篇稿件,聚焦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减负行动和实效,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编 者
简会减表提干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减负工作到不到位,也要看基层干部的真实感受。
拿我们村来说,首先看开会,原来一个月至少5次,现在降到2次。再来看填表,过去,遇到迎检或者各个部门要数据,村里就得填表,纸质的、电子的都有,老百姓调侃我们是“表哥表姐”。如今,认认真真填一次,一张表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会少了、表少了,去乡亲们家里的时间多了。大家心中更有干劲,只盼着别反弹。
村干部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就该围着地头转、围着老百姓转。百姓评价咱,不看会开了多少、表填了多少,最终要看粮食打了多少、果子结了多少、获得感提升了多少。为基层减负,方向对了,干事的积极性就能被调动起来,工作的实效也能不断提高。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鞠华国)
考核转变卸包袱
去年10月,最高检部署“取消一切对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的不必要、不恰当、不合理考核”。身在基层,深切感受到了这项改革对于减轻基层负担、释放检察活力的意义。
过去,一些地方过度关注考核数据,每月一通报、全市大排名,大家也难免比一比、看一看,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数据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不恰当的考核体系有关。有的地区人口众多、案件量大,有的地区社情特殊、矛盾复杂,各地检察机关履职办案情况各不相同,如果用同一把尺子量过去,难免不合理。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考核、追求排名,还出现了数据造假等情形,违背了考核初衷。不再对业务数据进行通报排名,让大家能够集中精力抓业务、办案子、提质量,向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