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力求质朴务实

2025-03-14 07:29 来源:光明日报

  文风一直是学界和社会议论的话题。之所以成为话题,是因为空洞无物、矫情假意、堆砌辞藻、晦涩难懂的文章不时出现,难以杜绝,人们希望读到更多清新自然、酣畅淋漓、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呼唤质朴务实的良好文风。

  从表达层面来说,良好的文风应力求精准简约。精准是从表意上说的。无论记事论理,还是抒发情感,都应追求意旨表达得准确明了。人们常讲的“一字师”的故事,说的就是用字要精当。简约是从用语上说的。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不用两句话,一段话能讲明白的不用两段话,言简意赅,辞达而已。文章写成后,不妨多看看,多改改,反复凝练语句,去掉冗余文字,以求干净利落。老舍谈他写作的经历:“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写三天,第一天可能就写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陈词滥调和废话都删掉。”汪曾祺谈他运用语言的体会:“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老舍和汪曾祺的文章,在语言上都是很下功夫的,总是反复磨炼,力求简洁。

  良好的文风还应力求质朴灵动。质朴是说文章要朴实自然,不雕饰,不做作,通畅易懂。但我们还是看到,有的文章故作高深,晦涩难懂,似乎有意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文章写出来起码要能让人读懂,只有读懂了才能了解文章的意旨,才能体现文章的价值,没必要想方设法摆出迷人的八阵图,让读者如坠云雾,不明真意。灵动是说文章要生动活泼,不呆板,不俗套,富有灵气。灵动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语言来体现,朴素的语言同样能够求得灵动的效果。朱自清的《威尼斯》开头一段,总共两百来字,却生动刻画出威尼斯的“别致”。其用语富有变化,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十分考究,着意锤炼却不露痕迹,朴素自然中透露出清新活泼,显得灵气十足。

  从内容层面来说,良好的文风要务实求真。以学术研究而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但都须面向事实,实事求是。拿语言研究来说,要力求充分观察事实、全面描写事实、合理解释事实,揭示事实背后隐含的客观规律。当然,我们强调事实并不是不讲理论,更不是拒绝理论,相反,我们需要在事实发掘的基础上生发理论,把理论创新作为我们的学术追求。文章要务实,学问得求真。

  (作者:汪国胜,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章力求质朴务实

2025年03月14日 07:29   来源:光明日报   汪国胜

  文风一直是学界和社会议论的话题。之所以成为话题,是因为空洞无物、矫情假意、堆砌辞藻、晦涩难懂的文章不时出现,难以杜绝,人们希望读到更多清新自然、酣畅淋漓、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呼唤质朴务实的良好文风。

  从表达层面来说,良好的文风应力求精准简约。精准是从表意上说的。无论记事论理,还是抒发情感,都应追求意旨表达得准确明了。人们常讲的“一字师”的故事,说的就是用字要精当。简约是从用语上说的。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不用两句话,一段话能讲明白的不用两段话,言简意赅,辞达而已。文章写成后,不妨多看看,多改改,反复凝练语句,去掉冗余文字,以求干净利落。老舍谈他写作的经历:“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写三天,第一天可能就写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陈词滥调和废话都删掉。”汪曾祺谈他运用语言的体会:“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老舍和汪曾祺的文章,在语言上都是很下功夫的,总是反复磨炼,力求简洁。

  良好的文风还应力求质朴灵动。质朴是说文章要朴实自然,不雕饰,不做作,通畅易懂。但我们还是看到,有的文章故作高深,晦涩难懂,似乎有意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文章写出来起码要能让人读懂,只有读懂了才能了解文章的意旨,才能体现文章的价值,没必要想方设法摆出迷人的八阵图,让读者如坠云雾,不明真意。灵动是说文章要生动活泼,不呆板,不俗套,富有灵气。灵动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语言来体现,朴素的语言同样能够求得灵动的效果。朱自清的《威尼斯》开头一段,总共两百来字,却生动刻画出威尼斯的“别致”。其用语富有变化,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十分考究,着意锤炼却不露痕迹,朴素自然中透露出清新活泼,显得灵气十足。

  从内容层面来说,良好的文风要务实求真。以学术研究而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但都须面向事实,实事求是。拿语言研究来说,要力求充分观察事实、全面描写事实、合理解释事实,揭示事实背后隐含的客观规律。当然,我们强调事实并不是不讲理论,更不是拒绝理论,相反,我们需要在事实发掘的基础上生发理论,把理论创新作为我们的学术追求。文章要务实,学问得求真。

  (作者:汪国胜,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