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年度报告刷屏朋友圈:“成为你自己”正在成为每个人的“生命誓词”

2024-12-30 07:28 来源:红网

  岁末将至,各大APP的年度报告也如约而来,诸如网易云音乐、B站、小红书等APP的年度报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大家的朋友圈里上演“刷屏大戏”,构成了一道名为“年度专属记忆”的独特风景线。(12月27日《现代快报》)

  “自我”是时光飞行三千年都不曾黯淡消逝的恒久主题。以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为源头,关于何为自我、自我的组成、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拷问,千百年来被无数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所诠释。而在当代,西方思想史及政治哲学学者刘擎教授提出的“‘成为你自己’是每个人的‘生命誓词’”,正反映了在如今的社会中,展现真实自我是每个人求而难得的事情。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真实自我”的前方迷雾重重。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指出:“行动者常在生活中尽可能呈现一个‘理想自我’的形象”。在数字社会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人们在网络上精心打造“理想自我”,立各种如时尚达人、旅行爱好者、美食家等标签化十分明显的人设,尽力追求他人眼中的完美。然而,在这些“理想自我”的烟雾弹中,真实的情感和个性被压抑在心底,真实的自我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而年度报告的出现,是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在数字迷雾中寻找真实自我的巧妙手段。那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实则承载着人们一年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和生活轨迹。每一次的深夜听歌时刻、每一次沉浸式的视频观看、每一笔明确的消费支出,都在告诉世界“我一直真实地活在每一个瞬间”。人们在分享年度报告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让朋友们看到那个在网络人设背后,有着独特个性和丰富情感的真实个体。年度报告正以独特的方式,给予每一个压抑的灵魂以“出口”。

  APP年度报告刷屏朋友圈,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人们在数字时代对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追求。它反映了人们对“真正成为自己”的强烈渴望与深刻思索。在看似虚幻的网络世界中,人们渴望通过真实的自我展示,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渴望摘下千篇一律的面具,向世界展示自己万里挑一的灵魂,渴望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年度报告勾勒出人们的数字画像,而这些画像的背后正是一个个喷薄欲出的炽热灵魂,它们向世界宣告生命誓词:“我在成为我自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PP年度报告刷屏朋友圈:“成为你自己”正在成为每个人的“生命誓词”

2024年12月30日 07:28   来源:红网   朱彤彤

  岁末将至,各大APP的年度报告也如约而来,诸如网易云音乐、B站、小红书等APP的年度报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大家的朋友圈里上演“刷屏大戏”,构成了一道名为“年度专属记忆”的独特风景线。(12月27日《现代快报》)

  “自我”是时光飞行三千年都不曾黯淡消逝的恒久主题。以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为源头,关于何为自我、自我的组成、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拷问,千百年来被无数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所诠释。而在当代,西方思想史及政治哲学学者刘擎教授提出的“‘成为你自己’是每个人的‘生命誓词’”,正反映了在如今的社会中,展现真实自我是每个人求而难得的事情。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真实自我”的前方迷雾重重。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指出:“行动者常在生活中尽可能呈现一个‘理想自我’的形象”。在数字社会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人们在网络上精心打造“理想自我”,立各种如时尚达人、旅行爱好者、美食家等标签化十分明显的人设,尽力追求他人眼中的完美。然而,在这些“理想自我”的烟雾弹中,真实的情感和个性被压抑在心底,真实的自我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而年度报告的出现,是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在数字迷雾中寻找真实自我的巧妙手段。那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实则承载着人们一年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和生活轨迹。每一次的深夜听歌时刻、每一次沉浸式的视频观看、每一笔明确的消费支出,都在告诉世界“我一直真实地活在每一个瞬间”。人们在分享年度报告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让朋友们看到那个在网络人设背后,有着独特个性和丰富情感的真实个体。年度报告正以独特的方式,给予每一个压抑的灵魂以“出口”。

  APP年度报告刷屏朋友圈,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人们在数字时代对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追求。它反映了人们对“真正成为自己”的强烈渴望与深刻思索。在看似虚幻的网络世界中,人们渴望通过真实的自我展示,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渴望摘下千篇一律的面具,向世界展示自己万里挑一的灵魂,渴望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年度报告勾勒出人们的数字画像,而这些画像的背后正是一个个喷薄欲出的炽热灵魂,它们向世界宣告生命誓词:“我在成为我自己”。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