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老家生病住院,向单位申请“父母护理假”却被告知因为不是独生子女而只能请事假。在北京从事金融行业的左女士遇到的照护困境,亦是很多非独生子女或早或迟要面临的。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不少地区已经注意到劳动者的这一诉求。贵州、黑龙江、四川等地已经将“非独生子女”纳入享有护理假对象范围。近日,江苏扬州、南通等地也拟取消或放宽护理假扩容升级“独生子女”等限制条件。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当下,养老与老年人照护的问题愈发凸显,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护理假作为一项旨在保障子女照料父母权益的制度设计,在平衡家庭与工作、缓解养老压力层面意义非凡。然而,在其推行进程中,独生子女护理假与非独生子女护理假的差异化对待及潜在矛盾逐渐显露。
梳理政策脉络,不难发现,2016年独生子女护理假就率先进入大众视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单一、养老负担畸重。当父母患病或失能,子女分身乏术困境频出,多地政府因地制宜出台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如河南规定独生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护理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黑龙江给予独生子女每年20天带薪护理假,必要时可适当延长。这些政策初衷在于补偿独生子女赡养压力,确保其安心照顾长辈,是对家庭责任与社会现实矛盾的积极调和。
非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随后在一些省份跟进,但相较之下待遇差别显著。部分地区给予非独生子女的护理假天数大幅缩水,大多在7-10天,且执行细则模糊,请假流程繁琐,甚至在薪酬保障上大打折扣。今年1月30日,北京市民政局在答复网民关于“增加非独生子女护理假”的留言时称,设立护理假是“势在必行”。6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答复提案时表示,将会同市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在条件成熟时,出台全市统一的子女护理假政策。
独生子女护理假与非独生子女护理假两者并行不悖是社会公平正义题中应有之义。非独生子女虽然理论上可分担赡养任务,但现代社会地域分隔、工作节奏快,常常使得子女间关于父母的养老协作艰难。而且从年龄上来看,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在70年代末开始推行,独生子女多为80、90后,而在此之前很多70后的非独生子女面临的父母照护压力更急迫更艰巨。
当然,统筹推进独生子女护理假与非独生子女护理假还有很多现实问题。经济账不可忽视。短期看,等额护理假无疑增加了企业人力成本。为此,要积极鼓励企业建立如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灵活工作制度和福利机制,支持员工履行家庭照护责任。
法律完善是保障二者并行的关键。立法部门应统合各地政策,细化假期申请流程、审批时效、监督机制等,让权益落地有声。同时在薪酬补贴方面,构建政府、企业、社保多元分担机制,确保请假无后顾之忧。同时,强化宣传引导,消除社会偏见,营造尊老助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民众珍视护理权益且合理运用。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护理假并行不悖,绝非简单假期天数等量齐观,而是补齐养老保障体系拼图重要一环。唯有打破政策壁垒,缝合权益裂缝,以一体化、人性化理念雕琢护理假制度,方能在银发浪潮汹涌来袭时,为每个家庭撑起安心养老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