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重点任务时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着力点。
世界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是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我国农业所追求的强,出发点在农产品稳产保供,落脚点在农民稳定增收,贯穿其中的是综合效益。相较于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内涵更丰富,尤其侧重效益和竞争力,强调不仅要满足本国消费者需要,还要助力实现农民美好生活。要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取得与二三产业相当的效益,形成与国力匹配的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本身也是一种强,是提高效益的基础。对于人口大国而言,初级产品事关生存,虽然平时可能不显山不露水,但关键时候的重要性可压倒一切。对农业来说,数量规模之大、品类品种之全始终是发展的硬道理。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长1.6%,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棉油糖肉蛋奶鱼果菜茶等供给充裕,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被摆上百姓餐桌。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更难能可贵的是,农业产业素质在提升。贸易方面,前10个月,农产品出口额826.6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2.8%;进口1812.4亿美元,同比减6.7%;贸易逆差收窄至985.8亿美元,同比减13.5%。种业方面,圆满完成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任务,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装备方面,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六行采棉打包机等实现国产化替代。经营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新老矛盾交织。产业基础依然不够稳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必须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偏弱,受进口冲击较大;有的畜牧品种市场疲软,养殖场户亏损较大。当前,农业面临的自然市场等传统风险以及金融贸易等非传统风险叠加,必须在农业效益上做文章。
“地诚任,不患无财”。多元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在这种新形势下,推动农业冲关过坎、效益提升,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在思路上,过去主要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的问题,现在要在促进供求平衡的同时,注重提升产业效益,平衡好生产供应和市场景气;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内的调整,现在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重点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
一方面,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主要看价格、算收益,在涨涨跌跌中实现产业效益。提效益,当然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增强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加优质供给,调减过剩供给,减少无效供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以水产为例,有的可以减量增效,适应绿色化需求,以鲜美取胜;有的可以延链增效,适应预制菜需求,以快捷取胜,都有市场空间,也都可以尝试。
另一方面,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各国政府的普遍做法。各地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探索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强化普惠性的信息服务和公益性的技术指导,发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要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可以政策引导、示范创建,但不能盲目下指标、人为垒大户。针对农业投资信心和预期,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针对农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