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的几排桌子前,一群年轻人抬头听着讲师讲PPT,时不时举起酒杯喝两口,再吐露心中的疑惑,没错,这就是近期流行的“学术酒吧”。
学术酒吧的新的文化现象正在上海、武汉、成都等地悄然兴起,部分人有很多疑惑,这学术酒吧是怎么运行的呢?它究竟只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慢慢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呢?
学术酒吧的兴起于英国的SciBar(“Science in a Bar”的缩写),是英国皇家协会的非营利项目,为的是让更广泛的公众了解科学的常识,打破学术与普通人之间的壁垒,这种活动在短期内流传甚广。
国内兴起的学术酒吧又有一些不同,它们通常是由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联合酒吧共同举办的,讲授的内容也不再只是把一些大众常识借着学术酒吧的这种噱头再讲一遍,而是讲真正有深度有意义点的学术知识。比如说北京某学术酒吧的组织者要求主讲人起码是名校博士,讲授的内容也必须是他们熟悉的领域。
目前,学术酒吧通常需要提前预约,通常是免门票,酒水自费,它们的客户群体是还未毕业或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想突破‘信息茧房’,了解多方面的相关议题。这些酒吧不仅为学术讨论提供了新的平台,更打破了传统学术环境的严肃感,在微醺的状态下,人们更容易畅所欲言,进行学术的讨论与交流。这种学术与酒吧的组合,契合了他们自我提升、满足情绪价值和社交体验升级的需求。
与此同时,部分网友称自己参与过的学术酒吧是借着这种热潮来圈钱的,我们不可否认存在这种现象,但这样的行为只会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度降低,品牌的口碑变差,并非长久发展的良策。此外,学术酒吧娱乐与学术的关系有待平衡和商榷,避免陷入泛泛而谈或娱乐化的误区,而且,学术酒吧还需要加强组织与管理,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和话题的有效把控。
究根结底,酒吧只是一个场所,现在很多书店、咖啡店还有茶馆也在举办类似的活动,不管场地怎么样变化,年轻人对自我提升的追求,社交活动的热情是不会变的。不要拘泥于活动的形式,毕竟,碰撞的可不只是酒杯,更重要的,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