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就开通了这个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记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这些支付手段在为网购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却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甚至有时候一不小心误操作就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9月12日《工人日报》)
媒体报道不虚。换言之,免密支付,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资金安全风险。比如一些平台和商家在推广“免密支付”时,往往采用小字提示、默认勾选等方式,导致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开通了该功能,当意识到问题并试图关闭该功能时,却往往面临操作复杂、难以下手等问题。
免密支付不能“免”掉安全。这既是一种常识认知,更为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平台、商家免密支付、极速付款等设置导致消费者不能全面有效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无法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一项服务,被其设置强行消费,则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理应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重点细化了经营者义务,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新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被认为也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法合规提供免密支付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