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国货潮牌如何凭实力“圈粉”海外市场?

2024-07-17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我国出口品牌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离不开我国持续推动出口品牌建设和外贸高质量发展。在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不断擦亮着国潮的“金字招牌”。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当下,国货潮牌持续火热,正在引领国内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的全新迭代,而随着我国外贸向好势头不断巩固,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乘风出海。

  电动汽车、文化创意、美妆等多个领域的国货潮牌不仅在国内掀起消费热潮,更凭借实力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圈粉”海外消费者。这背后,是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脉动,更是中国产品和中国文化在全球重要性和影响力提升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我国出口品牌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离不开我国持续推动出口品牌建设和外贸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共建平台,加大中国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同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竞争,通过标准的提档升级来促进质量提升、品牌增效。此外,海外仓储、跨境电商的加速建设,也为国潮消费品“出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

  在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不断擦亮着国潮的“金字招牌”。有的国货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致力于完成全流程技术攻关,让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有的国潮品牌则持续增加新型优质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并通过研发适合海外消费者的产品来挖掘产品附加值,打响海外知名度。

  除此之外,国货潮牌能乘势而上打开海外市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价值的IP,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以国潮玩具行业为例,近年来,一批国产潮玩品牌正在经历从代工到内容创造、IP孵化的转型过程。如今,已有不少国产热门潮玩IP在国外火爆“出圈”,在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推动着中国国潮文化走出去,成为文化交流新的重要纽带。

  其实,无论是强化创新支撑,还是探索“文化+”的多维表达,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品牌建设。从政策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商品品牌评价服务工作网络和体系,帮助更多外贸企业擦亮“金字招牌”,助力推动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加速跃升。同时,还要加快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信息公开的品牌维护、侵权惩罚体系。

  当然,企业尤其是国潮品牌要“稳固”海外市场,还得靠自身实力,这就需要继续深挖产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培育良好的产品生态,让国潮品牌更好地链接全球、惠及世界。而有能力的企业不妨充分发挥品牌价值,打造既富于国潮魅力又适合海外市场的品牌矩阵。

  与此同时,国潮品牌仍需主动求变,以应对更多元化的市场挑战,实现海外与本土的差异化发展,从而向海外消费者展示更多具有中国IP价值的创新产品,讲好中国“国潮”品牌故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国货品牌实力“圈粉”,既是“经济故事”又是“文化故事”

     抓住机遇,让“海上黄金产业”熠熠生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国货潮牌如何凭实力“圈粉”海外市场?

2024年07月17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我国出口品牌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离不开我国持续推动出口品牌建设和外贸高质量发展。在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不断擦亮着国潮的“金字招牌”。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当下,国货潮牌持续火热,正在引领国内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的全新迭代,而随着我国外贸向好势头不断巩固,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乘风出海。

  电动汽车、文化创意、美妆等多个领域的国货潮牌不仅在国内掀起消费热潮,更凭借实力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圈粉”海外消费者。这背后,是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脉动,更是中国产品和中国文化在全球重要性和影响力提升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我国出口品牌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离不开我国持续推动出口品牌建设和外贸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共建平台,加大中国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同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竞争,通过标准的提档升级来促进质量提升、品牌增效。此外,海外仓储、跨境电商的加速建设,也为国潮消费品“出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

  在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不断擦亮着国潮的“金字招牌”。有的国货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致力于完成全流程技术攻关,让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有的国潮品牌则持续增加新型优质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并通过研发适合海外消费者的产品来挖掘产品附加值,打响海外知名度。

  除此之外,国货潮牌能乘势而上打开海外市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价值的IP,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以国潮玩具行业为例,近年来,一批国产潮玩品牌正在经历从代工到内容创造、IP孵化的转型过程。如今,已有不少国产热门潮玩IP在国外火爆“出圈”,在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推动着中国国潮文化走出去,成为文化交流新的重要纽带。

  其实,无论是强化创新支撑,还是探索“文化+”的多维表达,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品牌建设。从政策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商品品牌评价服务工作网络和体系,帮助更多外贸企业擦亮“金字招牌”,助力推动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加速跃升。同时,还要加快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信息公开的品牌维护、侵权惩罚体系。

  当然,企业尤其是国潮品牌要“稳固”海外市场,还得靠自身实力,这就需要继续深挖产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培育良好的产品生态,让国潮品牌更好地链接全球、惠及世界。而有能力的企业不妨充分发挥品牌价值,打造既富于国潮魅力又适合海外市场的品牌矩阵。

  与此同时,国潮品牌仍需主动求变,以应对更多元化的市场挑战,实现海外与本土的差异化发展,从而向海外消费者展示更多具有中国IP价值的创新产品,讲好中国“国潮”品牌故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国货品牌实力“圈粉”,既是“经济故事”又是“文化故事”

     抓住机遇,让“海上黄金产业”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