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重塑珠三角经济地理

2024-07-02 07: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深中通道重塑珠三角经济地理

2024年07月02日 07: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章平

  提要

  深中通道以点对点直通的形式实现了深中两地互联互通,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新的交通动脉。地理区位上,深中两地点对点的直通,将促进东西两岸人口、资本等产业要素高效便捷自由流动,形成大范围城市地区生产的规模经济。

  地理空间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带来经济繁荣。连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资源在超大规模市场范围内的合理有效配置提供保障,为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释放区域创新能效提供动力。

  深中通道以点对点直通的形式实现了深中两地互联互通,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新的交通动脉。地理区位上,深中两地点对点的直通,将促进东西两岸人口、资本等产业要素高效便捷自由流动,形成大范围城市地区生产的规模经济。同时,也将减少广东五大都市圈之间的地理分割、缩短地理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升经济密度、互嵌水平和市场整合度。

  可以预期,深中通道的开通,将更有利于深圳作为高密度高集聚中心城市的经济外溢,协同珠江口东西两岸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向东、向西辐射,链接湛茂都市圈和汕潮揭都市圈,为破解广东城乡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

  地理空间的阻隔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对历史上的珠江口东西两岸而言更是如此。珠江三角洲的陆路交通网络长期呈现“倒V”型,深圳、东莞和珠江、中山分布于珠江口东西两岸,一直延伸到港澳。广州凭借东西要冲的地理位置,承担着珠江两岸、粤东粤西交流的重要枢纽作用,塑造了历史上长期稳定的经济地理。上世纪末,连接广州南沙和东莞虎门的虎门大桥开通,“东莞堵车、世界断货”的故事生动刻画着珠江两岸人流物流便利的重要性。随着珠江三角洲世界工厂到“硅洲”的飞速发展,虎门大桥作为珠江口唯一过江通道已难以适应日益密集的经济交往互动体量。2019年南沙大桥(虎门二桥)应运而生,但仍然无法满足东西两岸互联互通需求,原因之一就是“倒V”型陆路交通某个节点的拓宽,于事无补。而应直接将“倒V”型优化为“A”型路网以推动区域一体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内人才、资本、技术、信息、货物等产业发展要素自由流动所必要的物质支撑。深中通道直接打破了珠江口东西两岸历史上的天然地理阻隔,重塑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地理。深中通道的开通使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将进入“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产业协同圈”,促进产业发展要素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促进深中两地形成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从产业结构、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等维度来看,珠江口东西两岸存在联动协同发展的巨大互补空间。作为珠江口西岸主要城市,中山可以更直接地承接深圳作为区域增长极带来的经济外溢,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增长。对深圳而言,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约束是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挑战,深圳可以借此拓宽产业发展腹地。

  二、链接广东五大都市圈

  区域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市场更偏爱地理区位优越的地区,如大城市、沿海沿江地区。要解决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政府公共政策的主导机制应是顺应经济的地理区域特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从而尽可能促进区域间人口、货物(服务)、资金和思想观念的互动流通。

  在珠江口“A”型交通干道基础上,可以发现:在广州、深圳(香港)和珠海(澳门)的三点一平面上,已经串联了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沿着深中通道一路向西便是湛茂都市圈,一路向东就是汕潮揭都市圈。

  基于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是成熟型都市圈。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外溢作用明显。

  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别是在大的城市和地区范围,与劳动和资本的流通以及运输成本的降低协同,助推了区域经济增长。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省内主干道建设,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连接起来,降低区域间交通成本,使得人流物流更为便利。聚集经济的优势得以持续强化,生产日益向经济密集地区集中,同时区域内产业空间体系更为完善,为后发地区提供了机遇,“在发展中实现均衡”。

  广东五大都市圈建设明确了圈内产业协作的空间格局,也对圈外互联互通提出要求。深圳都市圈规划提出“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打造跨江发展轴”“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推动深圳都市圈与广州都市圈的全方位合作”。

  政策对于互联互通的要求,也需要实际的基础设施支撑。深中通道打破了地理条件对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联系的阻碍作用,是深圳都市圈与珠江都市圈协同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为五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从经济发展的逻辑出发,都市圈建设的基础在于充分利用特大城市的经济外溢,形成合理有序的区域内城市产业分工体系,为区域内城市群的深度一体化提供支撑作用。都市圈建设是基于圈内核心城市经济外溢的范围,构建圈内城市联系,补充已往城市群构建中难以到达的细节部分。

  深中通道将深圳都市圈和珠江西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重点城市纳入同一个发展圈,实现“破圈发展”。珠江西都市圈在产业发展方面,核心城市带动能力较弱,都市圈内部交通网络尚未健全。东西两岸在基础设施联通基础上的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布局优化和产业重构。

  三、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相邻的多个都市圈之间有机联系、协同发展的高级形式就是发展高质量、一体化的城市群。基于城市空间组织形态的视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是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主要以经济为主战场,三地政府间一直在寻求更加有效地实现一体化的政策工具、规则衔接。一般而言,一体化工具箱中都会包括统一性制度、连接性基础设施和针对性干预措施。求同存异的区域一体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旋律,其中交通一体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驱动作用。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珠三角地区,除制度以外,政府还须持续提供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中心城市经济密度的同时扩大其溢出范围,扩大区域市场并加强一体化、专业化程度,增强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聚焦珠江口“A”型交通干道上,在继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之后,目前讨论中的“深珠通道”、港珠澳大桥“双Y”方案都是在为东西两岸通道做加法、积极采取地理针对性干预措施。这个“A”涵盖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以及连续四年排名全球创新指数第二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

  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跃迁的高效、现实可行的途径,其中关键一环便是地理空间一体化。从连接性的交通基础设施看来,大湾区内部已形成较为密集的交通网络,但交通联结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尤其是珠江东、西两岸之间的地理区隔问题。珠江口东西两岸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其中珠江东岸的经济总量是珠江西岸的5倍。在政策要求上,珠江东岸的深圳都市圈任务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而珠江西岸的珠海、澳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外溢作用明显较弱。

  以深中通道为典型的一系列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粤西粤东、珠江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提供了空前利好。依托深中通道,初步形成近处支撑珠江西岸、远处联结粤西地区的空间网络,促进区域内产业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实现资源高效优化配置。同时,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中,有助于弱化制度差异对区域一体化的阻碍作用,完成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资源共治共享、再到发展互惠互利的过程。

  (作者系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