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人满为患的地铁上找到一个座位并坐下时,有一位老人大声要求你为其让座,你会如何选择?近日,在北京地铁上,一老人执意让女乘客让座,女子不肯,二人发生争执,老人随即对女子动手袭扰。
事实上,近年来老人要求年轻人为其让座的事件层出不穷,部分老人似乎只认识到了自己是“被尊”的一方,没有意识到双向的尊重才是尊重。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当这种美德只强调一方甚至被强制要求时,其本质便发生了变化。不论是被拒绝让座后坐上别人大腿的老人,还是自称教师,要求乘客给女儿让座的女子,抑或是本事件中被拒绝后就袭扰别人的老人,本质上是在用自己的年龄优势进行道德绑架,试图将自己的道德期望强加于人,忽略他人情况,只让自己获利。这种要求别人单方面的尊重或让步,不是美德,而是在道德绑架。
我们在要求年轻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时,也应该提醒老人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在不断被强调,代际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年轻人的压力也在与日增加。我们不能再要求年轻人背上道德的枷锁,去单方面地付出,这是“情分”,不是“本分”。无论是点亮写有“请勿需让座”LED牌的大连刘大爷,还是出行自带板凳的南京徐大爷,他们都没有把年轻人的付出当做应该,反而反过来体谅和理解年轻人,这才是我们提倡的尊重。
尊重是双向的,这也同样要求年轻人去包容老人。让座虽然是一种自愿行为,但在特定情况下,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对城市文明的评比标准。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而透过让座这一小小举动,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城市文明进程的脉动,感受到一座城市的人间冷暖。我们或许有自己的原因选择不让座,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善意的人同样表达我们的善意,这不是法律的要求,而是社会和谐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