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上海开放大学开设陪诊师培训班,咨询电话络绎不绝,火热场面令人惊奇。而因为分配到各区的名额有限,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培训班延期举行。“一位难求”突显陪诊师这一职业的市场广阔、需求旺盛。
陪诊师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职业,工作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陪同看病、代人取药、代人问诊”。这项职业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空巢老人”和都市异乡人的看病需求是催生陪诊师的主要因素。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当前我国已有超过1.3亿的“空巢老人”和超过1.25亿的跨省流动人口。面对挂号、缴费、分诊、排队时,年轻人尚且无法胜任,老人则更是无所适从。“空巢老人”、来到都市打工的人群,还有异地就医的患者,除了面对就医各项流程之外,可能还有两地医保衔接问题,不熟悉流程就可能事倍功半。
孤独感则是另一方面。据相关统计,陪诊师接到的需求中,来自“空巢老人”及其子女的需求是最多的。因为工作原因,子女有时无法抽身陪同老人去医院,面对疾病和就医流程的双重压力,老人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来城市看病的患者,面对陌生的城市和医院,同样也会产生孤独感觉。有一个人陪伴在左右,能减轻患者所面临的压力。
因此,一个既能帮助搞定就医流程,又能慰藉情绪的职业——陪诊师应运而生,受到了老人、异地就医患者,甚至包括年轻人的欢迎,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
陪诊市场是一片蓝海,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片“海”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低门槛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无法满足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给患者造成不好的体验。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专业规范、评价体系以及清晰的收费标准,陪诊师、患者、医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尚不明确,这些都制约着陪诊师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