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国货“潮品”走进百姓生活

2024-03-31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国货品牌乘势而上,既是一个“经济故事”,也是一个“文化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魅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为其传承发展而奋斗、探索。

  当前,国货“潮品”销量高速增长,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并展现出诸多亮点。其中,年轻人成为国货“潮品”的消费主力军。数据显示,2023年网购过国货“潮品”的“90后”“00后”用户规模超1.5亿。

  国货“潮品”越来越受认可,一方面,离不开文化自信带来的正面效应。“国”代表中国元素,“潮”代表时尚潮流,二者“双向奔赴”才造就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国货“潮品”。另一方面,这也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国货在设计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拓展的加持之下,借助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便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顺应国货“潮品”的强劲发展势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近日,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也在发布会上表示,“国货潮牌”在海外广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带着文化、带着温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前两个月,我国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增长了14.3%,高出了整体4个百分点。

  进一步挖掘国货“潮品”的消费潜力,最关键的是坚持“国”字当头。能够激发消费冲动的,正是作为中国人独有的文化传承的生命体验。纵观近年来深受不少消费者喜爱的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国货,哪一个不是展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神韵?由是观之,培育发展国货“潮品”,就是要紧紧扭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条根本原则。

  应当看到,国货“潮品”多是生活消费品,展示的是生活之美,调剂的是生活之味,见证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姿态。重视精神价值的年轻人,不仅是国货“潮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且愿意通过社交媒体等分享自己喜欢的国货“潮品”,这为广大国产品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消费生态。面对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国货“潮品”也应着眼长远发展,在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下更大功夫,持续不断提升性价比,以更稳定的质量、更周到的服务、更有创意的产品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潮热”之下,个别企业也动起了“歪脑筋”,这不仅让产品质量的“红灯”亮起,也让消费者的情怀滤镜“碎了一地”,更将伤害到国货“潮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此类问题,有关部门应通过加强监管约束并维护良性市场竞争机制来加以解决。广大企业也应珍惜时代发展机遇,进一步苦练内功,以“创新力”提升“硬实力”,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我国消费市场足够广阔,为国货品牌创新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国货品牌乘势而上,既是一个“经济故事”,也是一个“文化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魅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为其传承发展而奋斗、探索。国货“潮品”发展正当其时,期待越来越多的国货“潮品”走进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国货“热”起来,期待在坚守品质中不断创新

     国货不是廉价的代名词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更多国货“潮品”走进百姓生活

2024年03月3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国货品牌乘势而上,既是一个“经济故事”,也是一个“文化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魅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为其传承发展而奋斗、探索。

  当前,国货“潮品”销量高速增长,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并展现出诸多亮点。其中,年轻人成为国货“潮品”的消费主力军。数据显示,2023年网购过国货“潮品”的“90后”“00后”用户规模超1.5亿。

  国货“潮品”越来越受认可,一方面,离不开文化自信带来的正面效应。“国”代表中国元素,“潮”代表时尚潮流,二者“双向奔赴”才造就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国货“潮品”。另一方面,这也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国货在设计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拓展的加持之下,借助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便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顺应国货“潮品”的强劲发展势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近日,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也在发布会上表示,“国货潮牌”在海外广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带着文化、带着温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前两个月,我国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增长了14.3%,高出了整体4个百分点。

  进一步挖掘国货“潮品”的消费潜力,最关键的是坚持“国”字当头。能够激发消费冲动的,正是作为中国人独有的文化传承的生命体验。纵观近年来深受不少消费者喜爱的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国货,哪一个不是展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神韵?由是观之,培育发展国货“潮品”,就是要紧紧扭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条根本原则。

  应当看到,国货“潮品”多是生活消费品,展示的是生活之美,调剂的是生活之味,见证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姿态。重视精神价值的年轻人,不仅是国货“潮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且愿意通过社交媒体等分享自己喜欢的国货“潮品”,这为广大国产品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消费生态。面对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国货“潮品”也应着眼长远发展,在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下更大功夫,持续不断提升性价比,以更稳定的质量、更周到的服务、更有创意的产品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潮热”之下,个别企业也动起了“歪脑筋”,这不仅让产品质量的“红灯”亮起,也让消费者的情怀滤镜“碎了一地”,更将伤害到国货“潮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此类问题,有关部门应通过加强监管约束并维护良性市场竞争机制来加以解决。广大企业也应珍惜时代发展机遇,进一步苦练内功,以“创新力”提升“硬实力”,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我国消费市场足够广阔,为国货品牌创新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国货品牌乘势而上,既是一个“经济故事”,也是一个“文化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魅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为其传承发展而奋斗、探索。国货“潮品”发展正当其时,期待越来越多的国货“潮品”走进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国货“热”起来,期待在坚守品质中不断创新

     国货不是廉价的代名词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