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居民住房困难,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各地一定要尽快补齐保障性住房建设短板,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努力让工薪收入群体在基本住房需求上消除焦虑、稳定预期,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作为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在迎来新一轮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这也让人们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了更多新的期待。国家开发银行近日在福州落地全国首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贷款,则标志着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正式启动。
原有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现在则在原有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基础上,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种,其中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根据新的房地产业顶层设计,这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保障性住房建设重在“保障”之属性,关键在市场和保障“边界”之清晰,难在供给之“可持续”。新一轮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在推动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上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有望让保障性住房更好地发挥保障功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三大工程”夯实民生之基
切实提高保障房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