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学历造假”是鼠目寸光之举

2023-12-18 12: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如今,零食也流行“高学历”了,如“某某农科院”研制、“某某大学”开发,成为一些零食的卖点。不过,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调查发现,多款冠名“农大”“农科院”的零食宣传不实,部分“学历造假”的网红零食质量检测不达标。对此,有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遇到此类事件时注意留存证据,以便向商家或平台索赔。

  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一些网红零食之所以喜欢对外标榜自己是农科院或农业大学研制的,无非就是摸准了消费者的一种微妙心理:既然零食和农科院或农业大学有关,那么在品质上必然会更有保障,或者更加绿色健康。如果这些网红零食的宣传都是真的,那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很多情况下,商家不过是在“学历造假”。【详细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不得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很显然,经营者为售卖的零食伪造“高学历”,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又侵犯了“某某农科院”等单位的名称权。对此,相关权利人都可以找经营者维权。【详细

  “学历造假”实则损人不利己

  一些商家只看到了名校光环给产品带来的高端效应,却并未看到知名产品长盛不衰的背后,是研发者对于产品细节的用心把控。“学历造假”不仅会对自身品牌形象造成反噬,而且也会使相关院校的名誉受损,这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奉劝有关商家还是少干。【详细

  “学历造假”的网红零食,骗得了一时的虚名假利,却换不来企业的长远发展。商家应该明白,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根本还在于产品的品质,与其绞尽脑汁地给产品“学历造假”,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详细

  对乱蹭名校的经营者要严管严查

  “学历造假”以及其他类型的虚假宣传行为,都是市场机体的恶疾,危害既广且深。只有对虚假宣传的企业课以重罚,让说“大话”要付出大代价、“吹牛也要上税”成为市场共识,才能令企业谨言慎行、敬畏法律,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不敢越线逾矩,整个市场也才能和谐健康发展。【详细

  需要注意的是,平台与经营者的关系,有点像传统意义上商场摊位出租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他们应各自为其行为担责。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摊位出租者”不同,法律还为平台设置了特有的监管、服务和数据保全等义务。这也提醒广大电商平台,一定要审慎履行自身义务,防范有关法律风险。【详细

  (以上综合检察日报、中国质量报、红网、燕赵晚报)

  V视角:

  @橙青色之婉约:家里有不少零食,就是因为挂了“农科大”三个字才下手买的。

  @阿德的微笑:对假冒伪劣食品一定要严厉打击。

  @y-路旁的野猫:食品还是要选择正规品牌啊!

  @云无心45:相关大学和研究所应该主动追责,维护自己的声誉。

  @言午木公鼠:有没有白名单啊?总不能让我们消费者自己来猜吧!

  @小熊软糖掉了咩:希望整个食品行业越来越规范。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无论在任何行业里,商家要长远发展,都离不开“诚信”二字。零食“学历造假”,看似带来一时效益,实则却是鼠目寸光之举,一旦东窗事发,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要知道,中国的超大市场无限广阔,蕴藏着大量机遇。即使没有名校背书,商家只要把经营心思放在正道上,诚信为本,努力追求品质和创新,在市场上持续获得回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零食“学历造假”是鼠目寸光之举

2023年12月18日 12: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如今,零食也流行“高学历”了,如“某某农科院”研制、“某某大学”开发,成为一些零食的卖点。不过,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调查发现,多款冠名“农大”“农科院”的零食宣传不实,部分“学历造假”的网红零食质量检测不达标。对此,有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遇到此类事件时注意留存证据,以便向商家或平台索赔。

  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一些网红零食之所以喜欢对外标榜自己是农科院或农业大学研制的,无非就是摸准了消费者的一种微妙心理:既然零食和农科院或农业大学有关,那么在品质上必然会更有保障,或者更加绿色健康。如果这些网红零食的宣传都是真的,那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很多情况下,商家不过是在“学历造假”。【详细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不得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很显然,经营者为售卖的零食伪造“高学历”,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又侵犯了“某某农科院”等单位的名称权。对此,相关权利人都可以找经营者维权。【详细

  “学历造假”实则损人不利己

  一些商家只看到了名校光环给产品带来的高端效应,却并未看到知名产品长盛不衰的背后,是研发者对于产品细节的用心把控。“学历造假”不仅会对自身品牌形象造成反噬,而且也会使相关院校的名誉受损,这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奉劝有关商家还是少干。【详细

  “学历造假”的网红零食,骗得了一时的虚名假利,却换不来企业的长远发展。商家应该明白,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根本还在于产品的品质,与其绞尽脑汁地给产品“学历造假”,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详细

  对乱蹭名校的经营者要严管严查

  “学历造假”以及其他类型的虚假宣传行为,都是市场机体的恶疾,危害既广且深。只有对虚假宣传的企业课以重罚,让说“大话”要付出大代价、“吹牛也要上税”成为市场共识,才能令企业谨言慎行、敬畏法律,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不敢越线逾矩,整个市场也才能和谐健康发展。【详细

  需要注意的是,平台与经营者的关系,有点像传统意义上商场摊位出租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他们应各自为其行为担责。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摊位出租者”不同,法律还为平台设置了特有的监管、服务和数据保全等义务。这也提醒广大电商平台,一定要审慎履行自身义务,防范有关法律风险。【详细

  (以上综合检察日报、中国质量报、红网、燕赵晚报)

  V视角:

  @橙青色之婉约:家里有不少零食,就是因为挂了“农科大”三个字才下手买的。

  @阿德的微笑:对假冒伪劣食品一定要严厉打击。

  @y-路旁的野猫:食品还是要选择正规品牌啊!

  @云无心45:相关大学和研究所应该主动追责,维护自己的声誉。

  @言午木公鼠:有没有白名单啊?总不能让我们消费者自己来猜吧!

  @小熊软糖掉了咩:希望整个食品行业越来越规范。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无论在任何行业里,商家要长远发展,都离不开“诚信”二字。零食“学历造假”,看似带来一时效益,实则却是鼠目寸光之举,一旦东窗事发,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要知道,中国的超大市场无限广阔,蕴藏着大量机遇。即使没有名校背书,商家只要把经营心思放在正道上,诚信为本,努力追求品质和创新,在市场上持续获得回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