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学历造假”的零食商家们该把目光放远些了

2023-12-18 08:17 来源:红网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一款名为“九0(零)农大蔬菜卷”的零食展开调查。该商品的网络销售链接上标有东北农业大学的字样,其产品包装上也印有“农大”二字,似乎与东北农业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校方回应,东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高等学校,不开展对外经营工作,所述“东北农业大学的蔬菜卷”,不是学校生产的产品,其商品宣传不属实。学校与商品包装上所标的委托制造商和受委托制造商并没有开展过任何合作。(12月17日 央视网快看)

  零食界竟也刮起了“学历造假”之风。此次被调查的13款自称农科院出品的零食中仅有4款为真,“某某农科院”研制、“某某大学”开发,已经成为不少零食的卖点。部分商家之所以给出售的零食冠以“高学历”,就是想让消费者误以为它的品质更高、更“绿色健康”。但想要单靠“造假学历”来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商家们显然是动错了脑筋,最后的结果也只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休闲食品品类众多、进入门槛低,新品类、新品牌、新企业层出不穷,引领着整个市场快速发展。而随着众多品牌和企业不断涌入市场,休闲食品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壁垒。因而部分商家便动了在学历上下功夫这样的歪心思,企图利用名校光环来为自己的产品贴金,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目的。

  其次,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零食的要求不再仅限于满足口腹之欲这么简单。在拥有良好的口味之外,消费者更希望吃得健康、吃得高级,因而零食行业也正朝着健康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但健康高端的零食研发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也意味着产品价格会随之提高。这样一来,产品也很难在普遍价格低廉的零食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而且产品品质是一个需要消费者进行长期检验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回报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打上农科院研制的名头,利用名校口碑来证明品质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消费者的信赖。这对于商家来说似乎是一条捷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商家只看到了名校光环给产品带来的高端效应和收益,却并未看到产品长盛不衰的背后,是研发者们对于产品细节的用心把控。要明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并非是名校噱头,而是扎扎实实的品质。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世壮”牌燕麦片为例,该产品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著名燕麦专家陆大彪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时十余年选育工作,从1492份燕麦资源中筛选出一批降脂效果显著的燕麦品种,经北京协和、安贞等18家医院的五轮动物试验、三轮临床观察,降脂有效率达到80%以上。该产品目前在淘宝平台的销售量达到了20多万,回头客更是超过2万。

  反观此次被打假的农大蔬菜卷,经过检验,该产品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实测含量都超出了国家标准的允许误差范围,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都较高,是实打实的发胖零食。被曝光“学历造假”后,该产品更是成了“过街老鼠”,遭到了消费者们的“声讨”。说到底,零食想要畅销,口味和品质才是王道。品质没有做到家却忙着冠上高学历的噱头,消费者可能会被一时吸引,但收到货后发现货不对板,自然也不会回购。如此一来,商家不仅形象受损,而且也得不到长久发展,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此外,“碰瓷名校”的行为还很有可能构成消费欺诈。若厂家故意编造与高校合作信息,或者是夸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损害。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审查力度,对于“学历造假”的零食加以曝光和处罚,让顶着高校学历光环的造假零食们彻底暴露在社会的聚光灯之下。

  “学历造假”不仅会造成对自身品牌形象的反噬,而且也会造成相关院校的名誉受损,这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奉劝各位商家们还是少干。与其追求作假高学历带来的短期效益,不如把心思好好放在正道上,将目光放长远些,研制出迎合大众需求的健康美味的零食才是发展王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忙着“学历造假”的零食商家们该把目光放远些了

2023年12月18日 08:17   来源:红网   侯晨洁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一款名为“九0(零)农大蔬菜卷”的零食展开调查。该商品的网络销售链接上标有东北农业大学的字样,其产品包装上也印有“农大”二字,似乎与东北农业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校方回应,东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高等学校,不开展对外经营工作,所述“东北农业大学的蔬菜卷”,不是学校生产的产品,其商品宣传不属实。学校与商品包装上所标的委托制造商和受委托制造商并没有开展过任何合作。(12月17日 央视网快看)

  零食界竟也刮起了“学历造假”之风。此次被调查的13款自称农科院出品的零食中仅有4款为真,“某某农科院”研制、“某某大学”开发,已经成为不少零食的卖点。部分商家之所以给出售的零食冠以“高学历”,就是想让消费者误以为它的品质更高、更“绿色健康”。但想要单靠“造假学历”来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商家们显然是动错了脑筋,最后的结果也只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休闲食品品类众多、进入门槛低,新品类、新品牌、新企业层出不穷,引领着整个市场快速发展。而随着众多品牌和企业不断涌入市场,休闲食品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壁垒。因而部分商家便动了在学历上下功夫这样的歪心思,企图利用名校光环来为自己的产品贴金,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目的。

  其次,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零食的要求不再仅限于满足口腹之欲这么简单。在拥有良好的口味之外,消费者更希望吃得健康、吃得高级,因而零食行业也正朝着健康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但健康高端的零食研发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也意味着产品价格会随之提高。这样一来,产品也很难在普遍价格低廉的零食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而且产品品质是一个需要消费者进行长期检验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回报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打上农科院研制的名头,利用名校口碑来证明品质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消费者的信赖。这对于商家来说似乎是一条捷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商家只看到了名校光环给产品带来的高端效应和收益,却并未看到产品长盛不衰的背后,是研发者们对于产品细节的用心把控。要明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并非是名校噱头,而是扎扎实实的品质。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世壮”牌燕麦片为例,该产品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著名燕麦专家陆大彪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时十余年选育工作,从1492份燕麦资源中筛选出一批降脂效果显著的燕麦品种,经北京协和、安贞等18家医院的五轮动物试验、三轮临床观察,降脂有效率达到80%以上。该产品目前在淘宝平台的销售量达到了20多万,回头客更是超过2万。

  反观此次被打假的农大蔬菜卷,经过检验,该产品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实测含量都超出了国家标准的允许误差范围,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都较高,是实打实的发胖零食。被曝光“学历造假”后,该产品更是成了“过街老鼠”,遭到了消费者们的“声讨”。说到底,零食想要畅销,口味和品质才是王道。品质没有做到家却忙着冠上高学历的噱头,消费者可能会被一时吸引,但收到货后发现货不对板,自然也不会回购。如此一来,商家不仅形象受损,而且也得不到长久发展,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此外,“碰瓷名校”的行为还很有可能构成消费欺诈。若厂家故意编造与高校合作信息,或者是夸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损害。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审查力度,对于“学历造假”的零食加以曝光和处罚,让顶着高校学历光环的造假零食们彻底暴露在社会的聚光灯之下。

  “学历造假”不仅会造成对自身品牌形象的反噬,而且也会造成相关院校的名誉受损,这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奉劝各位商家们还是少干。与其追求作假高学历带来的短期效益,不如把心思好好放在正道上,将目光放长远些,研制出迎合大众需求的健康美味的零食才是发展王道。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