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时数岂能做成生意

2023年12月06日 06:58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网络上有商家变相倒卖“志愿时数”,销量颇为可观。有的名为做志愿,实际上却是收费的研学活动;有的只需要购买“助农包”“公益包”,足不出户居然也能领取时长;还有的远程“签到签退”,甚至有“专业团队”为用户谋划……本该是“志愿”的事情成了一门生意,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志愿服务一头连着爱心奉献,一头连着社会实践,是当下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依据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高中生应自觉参与志愿服务,三年不少于40小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包含这一项,也流传着“时数不够影响毕业”的说法。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引入志愿时数这一量化指标,既可发挥鲜明导向作用,鼓励更广泛的志愿服务参与,也可让学生提前熟悉参与流程和方法,为长期的志愿者培养和志愿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然而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中,仍存在“惟分数论”,只看中课本知识和考试成绩,忽视志愿服务的教育意义。加之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自然有人希望“走捷径”,通过购买服务、托关系安排、蹭时长等方式代劳。

  畸形的需求难免滋生无序的市场,然而志愿服务本就不该流入市场运作。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打着“志愿时数”旗号开网店、卖产品、搞研学的商家,如何搭上了公益组织和志愿队伍的大船?背后若存在利益关系是否涉及违规?“贴牌志愿服务”的混入,不仅破坏服务体系和认证体系的运作生态,降低“志愿时数”这一标准的含金量,也会打击真正有爱心、有行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为“志愿时数”挤一挤水分,不能只靠协会的呼吁和家长、学生的自觉,还须在资质认证、时长录入等环节从严把关。例如,去年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制订了信息平台志愿服务项目发布规范,明确要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应满足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服务性的特征,严格信息记录和证明出具;还有今年四川等地志愿服务平台梳理通报多起违规案例。因此,也不妨借此机会完善平台监督机制,向公众公开相关的投诉举报渠道。

  同时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走捷径”都源于恶意,在教育系统内落实志愿时数这一考核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层层摊派、责任推诿、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部分中学生“不会找”“找不到”参与机会,或是缺乏相关技能和参与的物质条件。从学校层面出发,显然不能放手不管或是丢给家长。部分高校中存在“用志愿时数绑定讲座活动、学生工作以提高参与率”等现象,亦是把这份好的资源放错了地方。

  12月5日是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正如庆祝活动的主题“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这既是愿景也是提醒,志愿服务需要更为广泛且真实的参与。当下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2.3亿,人均志愿时长达7.44小时,活跃志愿者近9000万名,志愿服务的推广工作已卓有成效。而下一步也应思考如何挤出其中的形式和水分,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志愿服务时数岂能做成生意

2023-12-06 06:58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