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物保护经不起如此“还愿”

2023年11月17日 07:19   来源:北京晚报   孟雅檀

  11月13日,有网友称,四川巴中市南江县,有着千年历史的石飞河摩崖造像被人用彩漆喷涂。11月15日,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发布通报称,此事系当地村民“穿衣还愿”所致。事件发生后,当地立即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

  石飞河摩崖造像虽规模不大,但已有1400年的历史,对揭示四川地区和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了保护好这一文物古迹,摩崖造像外设有大棚和监控,搭建了防雨棚,防止破坏甚至盗窃等行为的发生。摩崖造像周边的群众,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文物价值不可能不知晓。

  文物承载的是历史和记忆,任何改动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即使工作人员可以凭借技术手段尝试恢复,其中的时间、精力、成本由谁来承担?这还不能排除永远无法修复的可能。“穿衣还愿”最后让文物无法还原,还有可能被追究破坏文物的责任。

  造像被涂抹令人痛心,而且这已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事件。2018年8月,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就曾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事件。经四川省文物局核查,发现当地有13处文物点存在佛像被“妆彩重塑、不当维修”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政府的保护工作存在实际困难,比如此次被涂抹的石飞河摩崖造像位置比较偏僻,落实守护人员相对困难;而且由于造像是在2021年才被发现,文保申报时间没到,尚没有进行文物定级,日常的维护工作和资金划拨肯定存在短板。但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群众,根源还是文保意识不足、责任心不够。

  当地的通报中称,公安机关正依法开展调查。广泛社会关注之下,对当事人是教育为主还是惩罚为主,当地的处罚值得期待。毕竟保护那些未纳入名单的文物,让文物身边人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摒弃那些拿破坏当保护的错误做法,正确地参与到保护中来,使文物尽可能地免于破坏,对于文物是一种莫大的幸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文物保护经不起如此“还愿”

2023-11-17 07:19 来源:北京晚报 孟雅檀

  11月13日,有网友称,四川巴中市南江县,有着千年历史的石飞河摩崖造像被人用彩漆喷涂。11月15日,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发布通报称,此事系当地村民“穿衣还愿”所致。事件发生后,当地立即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

  石飞河摩崖造像虽规模不大,但已有1400年的历史,对揭示四川地区和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了保护好这一文物古迹,摩崖造像外设有大棚和监控,搭建了防雨棚,防止破坏甚至盗窃等行为的发生。摩崖造像周边的群众,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文物价值不可能不知晓。

  文物承载的是历史和记忆,任何改动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即使工作人员可以凭借技术手段尝试恢复,其中的时间、精力、成本由谁来承担?这还不能排除永远无法修复的可能。“穿衣还愿”最后让文物无法还原,还有可能被追究破坏文物的责任。

  造像被涂抹令人痛心,而且这已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事件。2018年8月,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就曾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事件。经四川省文物局核查,发现当地有13处文物点存在佛像被“妆彩重塑、不当维修”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政府的保护工作存在实际困难,比如此次被涂抹的石飞河摩崖造像位置比较偏僻,落实守护人员相对困难;而且由于造像是在2021年才被发现,文保申报时间没到,尚没有进行文物定级,日常的维护工作和资金划拨肯定存在短板。但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群众,根源还是文保意识不足、责任心不够。

  当地的通报中称,公安机关正依法开展调查。广泛社会关注之下,对当事人是教育为主还是惩罚为主,当地的处罚值得期待。毕竟保护那些未纳入名单的文物,让文物身边人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摒弃那些拿破坏当保护的错误做法,正确地参与到保护中来,使文物尽可能地免于破坏,对于文物是一种莫大的幸事。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