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进博热度彰显开放合作澎湃动能

2023年11月06日 06:5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婕

  跨越万里之遥,世界各地的展品登上了进博会的展区;跨越时差与国度,来自全球的展商观众集聚在黄浦江畔的“四叶草”里。展示、洽谈、采购、合作,第六届进博会现场热闹非凡。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自201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5届,并于今年全面恢复线下举办。中国正通过这场“越办越好”的盛会,践行着开放合作的坚定承诺。

  有这样一组数据: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参加本届进博会;超过3400家企业参展、近41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企业展面积约36.7万平方米,创下新高;参展的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均为历届之最……

  开放合作的诚挚邀约,赢得一批连年参会的忠诚“粉丝”,也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新面孔”。有参展商感慨:“这样的展会全球独一无二,哪位同行不会心动?”还有人说,“来中国的旅途很长,但中国经济活力和市场磁力吸引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各个国家、各家企业都在寻找新的动能和增长点。进博会仿佛一扇窗口,人们在这里陈列、展示、牵手合作,也透过它看见趋势、看见未来。

  这里,创新引领风尚。走进展区,会有机器狗和您一起巡展,AI下棋机器人发出对弈邀请;可以驾驶氢燃料电池汽车,体验“深睡小屋”的睡眠舱;还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一场沉浸式眼部验光,探究“口袋超声”的大功能……新鲜的体验应接不暇。今年进博会上,超4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它们或解决当下用户“痛点”,或展现基础研究成果,或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实在在勾勒出市场的商机与“向往的生活”。走过5年,“首发”“首展”“首秀”早已是参展企业标配,进博会成为创新创造的大舞台。许多参展商表示,他们不仅来展示,也是来学习观摩、感受脑力激荡、洞见行业趋势。

  这里,开放创造机遇。贝宁菠萝、厄瓜多尔麒麟果、阿富汗坎大哈石榴,在进博展馆,这些特色物产首次与中国公众见面。小小水果,折射开放成果。近年来,百姓餐桌上的“洋水果”越来越多,而进博会正是它们抵达中国市场的第一站。巴拿马菠萝、多米尼加鳄梨、墨西哥香蕉等都曾由此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汇天下之物产,促商贸之流通,进博会上,商品、企业、资源汇聚,出口和进口、生产和消费、投资和招商的“双方”走近彼此,成就一桩桩“姻缘佳话”。前5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许多展商借此打开中国市场机遇大门。阿根廷亚太商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洛·科科感慨,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会举办国际性展会来推介和销售本国的产品,而“中国每年都在用心举办一个让全球供货商卖产品的展会”。

  这里,合作传递动能。这6年进博会上,与世界500强企业“高精尖”展品同台亮相的,还有肯尼亚咖啡、赞比亚蜂蜜、叙利亚橄榄皂、阿富汗羊毛地毯等特色商品。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为不同国家提供机遇。在今年国家展中,69个国家里有16个是最不发达国家。通过进博会,孟加拉国的地毯、箩筐等黄麻手工艺品受到了中国消费者青睐。孟加拉国达达公司创始人萨夫说,进博会和中国市场让孟加拉国很多家庭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用对话合作取代零和博弈;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进博会上,越来越多的共识正在凝聚。不止一位参展商说:“进博会为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订单,还有未来和希望。”

  伴随着一次次投资洽谈、一场场合作邀约,更多人正在续写他们的进博故事。中国和世界,则以进博会为纽带,推动市场对接、产业相融、规则互鉴。顺着进博会倡导的方向看过去,市场跃动,未来可期。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进博热度彰显开放合作澎湃动能

2023-11-06 06:5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婕

  跨越万里之遥,世界各地的展品登上了进博会的展区;跨越时差与国度,来自全球的展商观众集聚在黄浦江畔的“四叶草”里。展示、洽谈、采购、合作,第六届进博会现场热闹非凡。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自201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5届,并于今年全面恢复线下举办。中国正通过这场“越办越好”的盛会,践行着开放合作的坚定承诺。

  有这样一组数据: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参加本届进博会;超过3400家企业参展、近41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企业展面积约36.7万平方米,创下新高;参展的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均为历届之最……

  开放合作的诚挚邀约,赢得一批连年参会的忠诚“粉丝”,也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新面孔”。有参展商感慨:“这样的展会全球独一无二,哪位同行不会心动?”还有人说,“来中国的旅途很长,但中国经济活力和市场磁力吸引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各个国家、各家企业都在寻找新的动能和增长点。进博会仿佛一扇窗口,人们在这里陈列、展示、牵手合作,也透过它看见趋势、看见未来。

  这里,创新引领风尚。走进展区,会有机器狗和您一起巡展,AI下棋机器人发出对弈邀请;可以驾驶氢燃料电池汽车,体验“深睡小屋”的睡眠舱;还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一场沉浸式眼部验光,探究“口袋超声”的大功能……新鲜的体验应接不暇。今年进博会上,超4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它们或解决当下用户“痛点”,或展现基础研究成果,或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实在在勾勒出市场的商机与“向往的生活”。走过5年,“首发”“首展”“首秀”早已是参展企业标配,进博会成为创新创造的大舞台。许多参展商表示,他们不仅来展示,也是来学习观摩、感受脑力激荡、洞见行业趋势。

  这里,开放创造机遇。贝宁菠萝、厄瓜多尔麒麟果、阿富汗坎大哈石榴,在进博展馆,这些特色物产首次与中国公众见面。小小水果,折射开放成果。近年来,百姓餐桌上的“洋水果”越来越多,而进博会正是它们抵达中国市场的第一站。巴拿马菠萝、多米尼加鳄梨、墨西哥香蕉等都曾由此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汇天下之物产,促商贸之流通,进博会上,商品、企业、资源汇聚,出口和进口、生产和消费、投资和招商的“双方”走近彼此,成就一桩桩“姻缘佳话”。前5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许多展商借此打开中国市场机遇大门。阿根廷亚太商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洛·科科感慨,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会举办国际性展会来推介和销售本国的产品,而“中国每年都在用心举办一个让全球供货商卖产品的展会”。

  这里,合作传递动能。这6年进博会上,与世界500强企业“高精尖”展品同台亮相的,还有肯尼亚咖啡、赞比亚蜂蜜、叙利亚橄榄皂、阿富汗羊毛地毯等特色商品。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为不同国家提供机遇。在今年国家展中,69个国家里有16个是最不发达国家。通过进博会,孟加拉国的地毯、箩筐等黄麻手工艺品受到了中国消费者青睐。孟加拉国达达公司创始人萨夫说,进博会和中国市场让孟加拉国很多家庭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用对话合作取代零和博弈;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进博会上,越来越多的共识正在凝聚。不止一位参展商说:“进博会为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订单,还有未来和希望。”

  伴随着一次次投资洽谈、一场场合作邀约,更多人正在续写他们的进博故事。中国和世界,则以进博会为纽带,推动市场对接、产业相融、规则互鉴。顺着进博会倡导的方向看过去,市场跃动,未来可期。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