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2023年春节放假安排出炉。2023年1月21日(星期六,除夕)至27日(星期五,初六)放假调休,共7天。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对于调休,网友纷纷表示难以理解。网上也因此引发大量争议,可是现实却是:为何“调休”年年被吐槽,却年年有呢?
在我国,节假日调休由来已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节假日放假办法》,规定每年有元旦、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这4个法定节假日,总共放7天。后来,为促进消费,1999年放假办法开始修订。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统一改成3天休息,并首次采用与前后周末相连,拼成7天长假的形式,至此黄金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07年放假办法第二次修订,劳动节的假从3天改为1天,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3个传统节日,各放假一天。春节放假时间为除夕、正月初一、初二,通过调休组成春节、国庆2个7天的长假和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5个小长假。2013年第三次修订,春节放假时间又改回到正月初一至初三 。一年内总共涉及9个双休,人们需要一次连上8天班,两次连上6天班,三次连上7天班。此后,虽然相关机构设置有所变化,但是调休一直沿用至今。
为何要“调休”呢?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原因。一项发表于2019年的研究显示,总休假天数对旅游消费存在正向影响,增加一天休假天数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分别会增加120元、490元的旅游花费。假期时间长,人们就会更倾向于安排一些娱乐活动,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逛逛商场、聚聚餐,都会增加人们的消费。此外,我们必须承认“调休”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在异地上班的人来说,“调休”使得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回家探亲。一些平日没有时间做的事,都可以利用小长假去完成。
虽然这样的安排有一定的利处,但是也确实存在不少槽点。其一,节前节后的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长延长,正所谓“放假一时爽,节前节后累断肠”。“调休”表面上增加了人们的休息时间,但是并没有起到让上班族放松的效果,反而让上班族感觉更累了。不少人表示有“节后综合征”,经历了一个假期之后,出现了节后抑郁、提不起精神、恐惧上班的情况。就拿这次的春节调休安排来说,大眼瞅上去,好像是个七天的长假,可是算上原本的双休,只放了3天而已。春节本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实则只有三天的假期,人们难免不满。
到底该如何安排,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呢?其实,虽然人们表面上吐槽的是调休,但是如果你真把调休取消了,该过节的时候就放假,不再硬凑假期,人们一定还会有不满:假期太短能干啥、冷不丁中间放天假还不如不放……究其根源,人们想要的是增加假期天数,比如春节,可以增加到五天,这样也就不用再节前节后上班来凑出七天的假期了。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优势,劳动力成本不宜过快增加,而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必然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竞争力。依笔者看,让上班族满意的假期安排,不仅可以让他们得到休息,也可以增长见识,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增加假期确实会导致用工成本的增加,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人不是机器,人是需要必要的放松的。增加员工幸福感,工作效率得到提升,长远来看,这比一味压榨员工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要想解决“调休”年年被吐槽的窘迫局面,就要从根本上为广大劳动者考虑,真正做到有人情味。当然,相比于增加放假天数,我们首先应该保证上下班时间正常、双休日不被侵占,只有这些基本要求得到保障,才能进一步追求其他。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只有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休息,才会更有动力工作。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