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博物馆“生得好”还要“养得好”

2022年06月08日 07:50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据媒体报道,个别地区在推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中曾发生过如此景象:轰轰烈烈地建,热热闹闹地开,冷冷清清地守,无声无息地关,乡村博物馆未来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关注。(6月7日中国新闻网)

  谁曾想,有的乡村博物馆如此落寞。从外观看,这些乡村博物馆的颜值和硬件条件颇为不俗。然而,审视其内在会发现,展示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设计风格上千篇一律,后期不乏“重建轻管”“只建不管”问题。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问题?原因往往在于兴建之初考虑不周,而兴建之后又管养不当。

  如果把乡村博物馆看作一个孩子,那么他的前途一定是远大的。他承载的是传承农耕文化、留下乡愁记忆的使命。所以,从长远看,如果建设乡村博物馆与当地的生产生活脱节,势必会导致定位不清、特色不足等问题,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高大上”或“大而全”便在所难免。此外,乡村博物馆遇到配套设施不足、政策支持不持续、管理机制不健全,还会变得“营养不良”“发育迟滞”,并最终无法充分融入区域发展“大棋局”。“冷冷清清地守,无声无息地关”只是迟早的事。

  要克服兴办乡村博物馆“只生不养”问题,首先要有正确的“生育观”。换言之,建设乡村博物馆必须葆有特色。虽然乡村博物馆里人来人往,但其最重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是乡村里的居民。没有乡村居民的认同和支持,失去乡村生活、乡土文化的孕育滋养,乡村博物馆可能就是先天不足的。过去曾有某村委会谢绝一家企业投资建乡村博物馆的事,原因在于当地不太适合发展旅游业,村民担心博物馆会变成“空壳”,反倒成了负担。这份清醒也是一种启示——建设乡村博物馆就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常言道,生得好,还得育得好。建设乡村博物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硬件建设完工了,软件建设并没完结——要把后期投入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展示、宣传、教育、研究上。而关键就在于,做好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让乡村博物馆把文化载体的作用发挥出来。无论当地居民,还是观众,都要能参与其中,实现体验和互动。这意味着,不仅要让偏居乡村的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还要通过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手工体验、风物特产供应、拓展教育、课程会议服务等方式,让乡村博物馆反哺乡村建设。唯有如此,乡村博物馆才能“活起来”“火下去”。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乡村博物馆“生得好”还要“养得好”

2022-06-08 07:50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