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专业无用?不要只看一时

2021年07月05日 06:53   来源:红网   都大伟

  7月2日上午,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转发了该校邓红兵教授的《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针对当下社会上各种高考后专业填报的“避坑建议”,邓老师在信中认真地为“天坑”专业正名,鼓励考生从长远出发,填报内心所爱的志愿,“人一生很长,我们不能随波逐流。”(7月2日 澎湃新闻)

  邓红兵老师的研究领域集中于生化环材,这四大专业因普遍学习强度大、产出周期长、毕业就业难的原因,成为了网友们口中所谓的“天坑”专业。许多学子为能进入综合排名更高的大学,勉强选择了生化环材专业,入学后也拼命要转到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钱景”广阔的热门专业去,从而跳出所谓的“天坑”。

  今天大学里设置的各种专业,其实质是社会生产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的知识分工。这些分工日益精细的知识,与实际的社会发展需要大致相关,也会因时代的变化而适当作出动态调整。因此,从一个有机社会的角度来看,各种专业的设置在某一段时间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中配置得当,那么各个专业的人才都会有用武之地。换言之,这些知识在社会中其实都是“有用”的——这里的“有用”,当然是从社会整体再生产的角度出发。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众多学子把生化环材划为“无用”专业呢?这与当下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有关。以IT产业为例,IT产业的演进遵循“摩尔定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就会翻一倍;最近几年,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进步,处理器更新换代的时间在不断缩短,IT产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伴随着最近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IT产业的版图扩张步伐更是越迈越大,自然也不遗余力地高薪招揽一流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再以金融业为例,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创新浪潮,金融创新下各金融机构的高度竞争。以及不断增加的金融风险下对金融监管的需求,都使得金融业也同样成为“千金买马骨”的领域。跟随市场动向,计算机、金融等专业自然成为最受追捧的专业,生化环材,以及其他稍显传统的专业,与之相比就黯淡了一些。

  但是,正如邓红兵老师所说“人生是长跑,是一场马拉松”,专业的选择从来就不能只看眼前的一时一事。实际上,如果把眼光放得稍微长远一些——譬如十年前,我们就会发现,那时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单位并非今日的互联网大厂,而是分布于各种传统行业之中的大型知名外企——如宝洁、联合利华和玛氏食品。十年前流行的职场剧,也并非近年来讲述程序员的《创业时代》,而是讲述外企生活的《杜拉拉升职记》。而金融领域也经历着变化:今天的高盛公司——世界上最好的投行之一,也在宣称自己正在转型为“科技公司”,其雇用的程序员数量甚至超过了许多IT巨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则很有可能取代曾经最热门的会计师职业。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是会发生变化的,专业的热度是会产生变化的,这中间一个最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就是时间。

  社会学家讲故事,一般用的是结构/机制叙事;历史学家讲故事,一般用的是时间序列叙事。强调当下的产业结构,因为互联网大厂的时髦就选择计算机专业,这就属于静态的结构/机制叙事。不过,想事情看问题,仅有这一种叙事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入时间,结合动态的时间序列叙事想问题——产业结构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十年前的热度,十年后未必就热;十年前的冷门,十年后未必还冷。

  这种时间上的变化,其实在告诉我们,判断专业的效用,不能看一时。对今天的学子来说,一方面,可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积极探索把握未来时代产业结构的风口;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更提倡的,就是抱着不那么功利的、更纯粹的心思去选择所爱的专业。季羡林生前接受采访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一种知识,“学好了,都有用;学不好,都没用”。所谓“天坑”专业,如果扎扎实实学到极致,自然也会成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双双实现的一流人才。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天坑”专业无用?不要只看一时

2021-07-05 06:53 来源:红网 都大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