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影“史上最强春节档”,热闹之外还需冷静

2021年02月18日 07:09   来源:红网   程振伟

  2月17日是春节档的最后一天,但在两天前,春节档进行到第五天的时候,“史上最强春节档”已经炼成,且纪录刷新还在持续:《唐人街探案3》已打破包括“中国影史首日人次纪录”在内11项影史纪录;《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20亿元,贾玲成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截至2月16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电影市场2021年度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总观影人次达2.29亿……

  就地过年,成就了电影市场的爆发。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在小县城乃至乡镇,电影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乡镇,私家车的普及使得去县城看电影,变得快捷可及。毫不客气地说,如今电影春节档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春节精神享受。而贾玲成为中国票房最高女演员,陈思诚成为中国演史首位百亿票房导演,沈腾已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演员,诸如此类的统计还很多,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变得成熟,形成从电影品质本身到诸多外部性话题的“百花齐放”。

  从电影工业角度来看,需求也是生产力,它能倒逼电影产业全链条的协作升级。而观众需求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由讨论形成具有最大公约数特征的口碑。“话题之王”《唐探3》,由于前几年的口碑积攒,带来预售票的破纪录,和春节档前三天的一飞冲天。而靠口碑“自来水效应”逆袭的《你好,李焕英》,排片率上升乃至票房有后来居上之势,再次说明了中国观众正在变得成熟。这几天评价李焕英用的最高频词汇“诚意”,说的就是“观众不好哄”。“一时瑜亮”的《唐探3》VS《你好,李焕英》,前者占了热闹争议,后者占了口碑相传,同时期两部电影分别领跑、超车,而且由口碑决定排片率,中国电影工业需要这样的良性竞争。

  对时下中国电影而言,票房总量固然重要,然而在全民观影的热闹纷繁之外,还要有促使行业行稳致远的冷静思考。比如中国电影人这些年引领票房狂潮的多是后进创作者,新入场者运作电影很容易对海外类型电影存在深层次的依赖;比如这些年票房大片呈井喷之势,然而从中成长起来的大师级导演很少;再比如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的资深电影人,在新一轮票房大潮中迷失。还有就是,当我们在谈一部部票房纪录电影时,其中有多少能扛得住时间磨砺成为经典?

  春节档,很容易把关注焦点吸聚到电影上,喧嚣热闹之外还得有冷静审视。票房和口碑有关系,但票房不等于一切。世界电影史上的伟大作品,不少初放映时票房一般,比如《美国往事》《肖申克的救赎》,票房惨淡到让导演怀疑人生,然而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影迷还在反复刷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希望大家在关注“唐探”“李焕英”之外,也多关注其它几部稍显冷门的在映作品,没准其中会有传世佳作。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电影“史上最强春节档”,热闹之外还需冷静

2021-02-18 07:09 来源:红网 程振伟

  2月17日是春节档的最后一天,但在两天前,春节档进行到第五天的时候,“史上最强春节档”已经炼成,且纪录刷新还在持续:《唐人街探案3》已打破包括“中国影史首日人次纪录”在内11项影史纪录;《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20亿元,贾玲成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截至2月16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电影市场2021年度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总观影人次达2.29亿……

  就地过年,成就了电影市场的爆发。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在小县城乃至乡镇,电影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乡镇,私家车的普及使得去县城看电影,变得快捷可及。毫不客气地说,如今电影春节档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春节精神享受。而贾玲成为中国票房最高女演员,陈思诚成为中国演史首位百亿票房导演,沈腾已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演员,诸如此类的统计还很多,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变得成熟,形成从电影品质本身到诸多外部性话题的“百花齐放”。

  从电影工业角度来看,需求也是生产力,它能倒逼电影产业全链条的协作升级。而观众需求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由讨论形成具有最大公约数特征的口碑。“话题之王”《唐探3》,由于前几年的口碑积攒,带来预售票的破纪录,和春节档前三天的一飞冲天。而靠口碑“自来水效应”逆袭的《你好,李焕英》,排片率上升乃至票房有后来居上之势,再次说明了中国观众正在变得成熟。这几天评价李焕英用的最高频词汇“诚意”,说的就是“观众不好哄”。“一时瑜亮”的《唐探3》VS《你好,李焕英》,前者占了热闹争议,后者占了口碑相传,同时期两部电影分别领跑、超车,而且由口碑决定排片率,中国电影工业需要这样的良性竞争。

  对时下中国电影而言,票房总量固然重要,然而在全民观影的热闹纷繁之外,还要有促使行业行稳致远的冷静思考。比如中国电影人这些年引领票房狂潮的多是后进创作者,新入场者运作电影很容易对海外类型电影存在深层次的依赖;比如这些年票房大片呈井喷之势,然而从中成长起来的大师级导演很少;再比如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的资深电影人,在新一轮票房大潮中迷失。还有就是,当我们在谈一部部票房纪录电影时,其中有多少能扛得住时间磨砺成为经典?

  春节档,很容易把关注焦点吸聚到电影上,喧嚣热闹之外还得有冷静审视。票房和口碑有关系,但票房不等于一切。世界电影史上的伟大作品,不少初放映时票房一般,比如《美国往事》《肖申克的救赎》,票房惨淡到让导演怀疑人生,然而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影迷还在反复刷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希望大家在关注“唐探”“李焕英”之外,也多关注其它几部稍显冷门的在映作品,没准其中会有传世佳作。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